甘蔗滓
藥材名稱:八角楓根
名稱出處:《簡易草藥》
概況
異名:八角金盤(《本草從新》),木八角(《綱目拾遺》)。
基源:為八角楓科八角楓屬植物八角楓及瓜木的根。八角楓屬全世界有30餘種;中國約9種、10變種。
原植物:八角楓Alangium chinense(Lour.)Harms(Alangium begoniifolium Baill.),又名華瓜木(《中國植物圖譜》),八角梧桐、八角金盤(浙江),八角王(廣西),鵝腳板(四川),白荊條(貴州)。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Sieb.et Zucc.)Harms(Marlea platanifolia Sieb.et Zucc.;Malea sinica Nakai),又名八角楓(《中國樹木分類學》),
懸葉瓜木。(《中國植物圖譜》)。
歷史:八角楓始載於《簡易草藥》,雲:“八角楓其葉八角,故名八角楓。五角即五角楓。有花者其根亦名白龍鬚;無花者即名八角楓。”《植物名實圖考》載:株高二三尺,葉如梧桐而八角,秋開白花細簇,取近根皮用,即此樹也,江西、湖南極多,不經樵採,高至丈餘。其葉角甚多,八角言其大者耳。”按上,應為本種。
形態:為落葉喬木或灌木,高3~6m,稀達15m,胸高直徑可達20cm;樹皮淡灰色,幼枝紫綠色,無毛或具疏柔毛。單葉互生,紙質;葉柄長2.5~3.5cm,幼時紅紫色;葉片圓形、橢圓形或卵形,長13~19cm,稀達26cm,寬9~15cm,稀達22cm,基部兩側不等稱,闊楔形、截形、稀近心形,葉緣不分裂或3~7裂,稀為9裂,裂片短尖或鈍尖,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脈腋有淡黃色叢狀毛;葉脈長3~5基出,掌狀。聚傘花序,腋生,3~4cm,被疏柔毛,每花序有7~30(~50)花;花梗長5~15mm;小苞片早落,線形或披針形。總花梗常分節,花冠圓筒形;花萼長2~3mm,頂端分裂為6~8枚齒狀萼片;花瓣6~8,白色,後變黃色,線形,長1~1.5cm,基部粘合,上部開花後反捲,外面有稀柔毛;雄蕊6~8,與花瓣近等長;有近球形花盤;子房2室,柱頭常2~4裂。核果卵圓形,長約5~7mm,直徑5~8mm,幼時綠色,成熟後黑色,頂端有宿存萼齒及花盤。種子1粒。花期5~10月,果期7~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2卷.第2分冊.164頁.圖版48)
生境與分佈:生於1800m以下的山地或疏林中。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東南亞及非洲東部各國也有分佈。
瓜木與八角楓的主要區別是葉片近圓形,不分裂或分裂,葉柄長3.5~5cm;花瓣長2.5~3.5cm;核果長卵形,長8~12cm。(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2卷.2分冊.165頁.圖版47)生於海拔2000m以上的向陽山坡或疏林中。分佈於中國西南及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浙江、江西、臺灣、河南、湖北。朝鮮、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八角楓適應性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用種子育苗繁殖,長江以南於2~3月播種,黃河以北在4~5月播種,按行距30cm開淺溝條播,每畝用種量5~6kg。播後覆土1cm或用草木灰覆蓋。出苗後逐次間苗,保持株距7~10cm。當苗高80~90cm時,可移栽出圃。於冬季落葉後或春季萌發前起苗,帶土定植,株行距各為2~2.5m。亦可分株繁殖,在冬季或春季挖出老樹的分櫱苗栽植。移栽後每年應結合中耕除草,追施廄肥或化學肥料。
採集:全年可採,挖取支根或鬚根,洗淨,晒乾。
鑑別
性狀:根長圓柱形,略成波狀彎曲,有分枝,長短不一,長者可至1m以上,直徑2~8mm;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栓皮縱裂,有時剝離,鬚根纖細。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氣微、味淡。以乾燥、無雜質、鬚根多者為佳。
顯微 八角楓根的橫切面:木栓層為10餘列木栓細胞。皮層窄小,有時有石細胞。韌皮部外方為伴有纖維的細胞群,石細胞橢圓形,類圓形;纖維類多角形,壁極厚,層紋明顯,胞腔圓點狀。韌皮部有單個纖維或小群纖維束。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個雜湊或3~5個成群,初生木質部3~4原型。木射線寬2~數列細胞,細胞內有直徑25~30μm的草酸鈣方晶。本品薄壁細胞多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以韌皮射線為多。(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165) 粉末:棕黃色。氣微,味澀,微苦。 ①草酸鈣簇晶極多,直徑18~75μm。 ②韌皮纖維較多,黃棕色或淡黃色,多單個散在,有時可見完整者,呈闊披針形或長紡錘形,直徑35~55μm,壁極厚,胞腔狹細,細密的孔溝呈羽狀排列,並可見許多扁圓形或圓形的紋孔。 ③石細胞較大型,單個散在,淡黃棕色,呈類圓形或略呈不規則長圓形,直徑60~80μm,或更大,長可達400μm。壁極厚,胞腔細小,紋孔扁長形,呈放射狀排列,密集。 ④具緣紋孔導管直徑60~70μm;大的可達500μm,具緣紋孔近六角形,互列,排列緊密且整齊,紋孔口狹長,常超出紋孔緣。 ⑤木纖維易見,多與木射線細胞相連成片;纖維呈長條形,直徑20~45μm,壁不甚厚,紋孔及孔溝均不明顯。另可見澱粉粒及木射線細胞。(圖見《中藥粉末顯微鑑別手冊》.2頁.圖A)
理化:①八角楓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5g,以0.5%氫氧化鈉調pH8~9,加氯仿50ml,迴流提取30分鐘,提取液濃縮至幹,殘渣用1%鹽酸溶解,蒸乾,加氯仿5ml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甲醇(1:1)為展開劑,以鹽酸八角楓鹼為對照。展距8cm,用改良碘化鉍鉀試劑顯色,斑點顯橙紅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82-1)。 ②八角楓與其地上部分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1g,加1%鹽酸120ml,水浴溫浸30分鐘,浸出液加氨水至pH9以上,用氯仿提取2次,提取液濃縮至2ml,點於矽膠H-CMC板上,以甲苯-丙酮-甲醇-氫氧化銨(8.9 2.1)為展開劑,以dl-毒藜鹼為對照。展距10cm,用改良碘化鉍鉀試劑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82-2)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根含dl-毒藜鹼(dl-Anabasine),亦稱新菸鹼(Neonicotine)和喜樹次鹼(Veroterpine)[2]。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通訊 1971;(1):46 。
[2] 中草藥 1981;12(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