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草

藥材名稱:白豆

名稱出處:《嘉祐本草》

概況

異名:飯豆(《綱目》)。

基源:為豆科豇豆屬植物飯豇豆的種子。豇豆屬全世界約150種,中國約10種。

原植物:飯豇豆Vigna cvlindrica(L.)Skeels(Phaseolus cylindricus L,;Vigna catjang Walp.),又名白目豆、甘豆、眉豆(《廣州植物誌》)。

歷史:本品始見於《孫真人食忌》。《嘉祐本草》、《本草品彙精要》、《本草蒙筌》、《本草求真》等均有記載。《本草品彙精要》,載:“白豆即今之豇豆也,蔓生,葉似扁豆而狹長,五、六月開白花,莢長尺許,嫩時為蔬,八、九月實熟和米作飯,又稱飯豆。另一種莢實紫黑同用。”。《綱目》載:“飯豆,小豆之白者也,亦有土黃色者,豆大如綠豆而長,四、五月種之。苗葉似赤小豆而略大,可食,莢亦似小豆。一種莢豆,葉大如豆,可作飯,作腐,亦其類也。”所述均系今之白豆。

形態:一年生近直立草本,有時頂端呈纏繞狀,高20~40cm。頂生小葉菱狀卵形,長5~8cm,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側生小葉偏卵形,全緣;托葉長圓狀披針形,基部有距。總狀花序腋生,花2~3朵著生於花軸上部;總花梗長,花序軸與總花梗之間有一腺體,花長約2cm;萼筒狀,長0.6~0.8cm,外面有皺紋;花冠黃白色帶紫;旗瓣寬約2cm,基部有耳;二體雄蕊(9+1)。莢果圓柱形,長7~13cm,寬0.6~0.7cm。種子10~15.橢圓形或近腎形,長0.7~0.9cm,黃白色,通常暗紅色。花期7~8月,果期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515頁.圖2760)

生境與分佈:中國各地均有栽培。全球溫帶和熱帶均有分佈。

藥性

性味:甘、鹹,平 ①《孫真人食忌》:“鹹。” ②《嘉祐本草》:“平”。 ③《本草品彙精要》:“甘,平”。 ④《中藥大辭典》:“甘、鹹,平.”

歸經:脾、腎經。 ①《本草蒙筌》:“走腎經。” ②《本草求真》:“入腸、胃、腎。” ③《中藥大辭典》:“入脾、腎經。”

功效:益氣和中,健脾益腎。

主治:脾胃失健,腎病。 ①《孫真人食忌》:“腎病宜食。” ②《日華子本草》:“豆,暖腸胃。葉,利五臟,下氣。” ③《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種子:健胃,補氣。” ④《中藥大辭典》:“調中益氣,健脾益腎。孟詵:補五臟,調中,助十二經脈。”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

醫藥家論述

黃宮繡《本草求真》:“白豆,即飯豆中小豆白者也。氣味甘平無毒。據書載,腎病宜食,並補五臟,暖腸胃,益氣和中,兼調經脈。蓋緣凡物質大則氣浮,質小則氣沉,味甘則中守,味鹹則入腎。白豆質小味甘,故既能入腎治鬼疰,入血調經,復入大腸與胃,而使中和氣益也。然必假以炒熟,則服始見有益,若使僅以生投,保無嘔吐洩瀉傷中之候乎?須細詳之可耳。”

參考文章

高蛋白豆粕飼料養殖青魚技術水產/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