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竹葉

藥材名稱:鰕虎魚

名稱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

概況

異名:鯊、鮀(《爾雅》),吹沙(《臨海異物志》),沙溝魚、沙鰮、呵浪魚(《綱目》),沙竹(《醫林纂要》),光魚、油光魚(《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

基源:為鰕虎魚科刺鰕虎魚屬動物刺鰕虎魚的肉。

原動物:刺鰕虎魚Acanthogobius flayimanus(Temminck et Schlegel)

形態:體長,前部略呈圓柱形,後部側扁。體長約100mm,頭部大而長,頭高稍低於體高,吻長,前部鈍圓,正中有一隆突。眼中等大,呈背側位。眼間隔窄,稍凹。口大,略成斜形。下頜稍短,上頜後端終止於眼前緣的下方或稍後,脣厚。舌寬,前端呈截形。齒尖銳,呈錐形,上、下頜均排列成狹帶狀。鰓孔略向前下方延伸至胸鰭基底下方,頰部頗寬。鰓耙短,甚粗。體大部分被櫛鱗,頂及胸部被小圓鱗,頭部除後頭,頰上部及鰓蓋上部被圓鱗外,其他部分均無鱗。體側鱗縱列46~50,橫列鱗約17。背鰭2,XⅢ,14,第1背鰭較低,鰭棘細弱,平放時,不達第2背鰭起點。第2背鰭較高,平放時,後部鰭條長可達尾鰭基部的副鰭條。臀鰭12~13,起於第2背鰭第4鰭條的下方,約與第1背鰭等高。胸鰭尖圓19~21,約於腹鰭等長。腹鰭115。尾鰭後緣呈尖圓形。體上部灰褐色,下部較淡。體側有不明顯的暗斑5~6個。吻部色較深,頰部有暗色條紋。背鰭有排列成3~5斜縱行的暗色斑點;尾鰭有波狀橫紋7~10條。(圖見《中藥大辭典》.2684頁.5631條圖)

生境與分佈:棲於沿海及河流中,多居於水的下層。以小蝦、小魚等為食。分佈於中國沿海各地,以南部尤多。

藥性

性味:甘、鹹,平。 ①《綱目》:“甘,平。”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溫。” ③《醫林纂要》:“甘、鹹,平。”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效:暖中益氣,補腎壯陽,健筋骨,行血脈,利小水,通淋。

主治:虛寒腹痛,胃痛,疳積,消化不良,陽痿,遺精,早洩,小便淋瀝等症。

臨床應用

食療:《食物本草》:“治腰膝乏力:鰕虎魚適量,煮熟食之。”

參考文章

如何區分沙塘鱧和鰕虎魚類?動物如何區分沙塘鱧和鰕虎魚類?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