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田藨根

藥材名稱:臭李子

名稱出處:《中國樹木分類學》

概況

異名:老鸛眼(遼寧)。

基源:為鼠李科鼠李屬植物達烏里鼠李的果實和樹皮。

原植物:達烏里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

歷史:據《新華本草綱要》考證認為:鼠李一名出自《本經》,其後《別錄》、《唐本草注》等著作有解釋,僅提及藥用部分及用途,均未說明形態與產地。至北宋時的《圖經本草》、《本草衍義》所描述的鼠李,均非本種的分佈區,至少說明宋代本草書中的中藥材鼠李不是本種;《本草衍義》及《綱目》所載的鼠李應為過去一般文獻所稱的凍綠Rhamnus ulilis Decne.

形態:灌木或小喬木,高2~10m,樹皮暗灰色,小枝粗壯,對生或近對生,褐色或紅褐色,頂端有大型卵狀披針形的頂芽,無刺,或在分叉處有短針刺。葉柄長1.5~4cm,無毛或上面有疏柔毛,葉片紙質。對生或簇生於短枝上,卵狀橢圓形、矩圓狀橢圓形、橢圓形、有時為倒寬披針形,長4~12cm,寬2~6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細圓齒,齒端常有紅色腺體,兩面無毛,葉脈羽狀,側脈每邊4~5條,兩面凸起,第三級脈明顯。花單性,雌雄異株,4基數,有花瓣,3~5朵簇生於葉腋,花梗長7~8mm,花柱2~3淺裂或裂至中部。核果圓球形,成熟時黑紫色,直徑5~6mm,有2個分核,基部有宿存的萼筒;種子卵圓形,背側面有與種子等長的縱溝。花期5~6月,果期7~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759頁.圖3248)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林下、灌叢或林緣和溝邊陰溼處。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朝鮮、蒙古、原蘇聯西伯利亞地區和日本也有。

生藥

採集:8~9月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果柄,微火烘乾。

藥性

性味:苦、甘,涼。 ①《唐本草》:“苦。有小毒。” ②《圖經本草》:“甘、苦。” ③《綱目》:“苦、微寒。”

歸經:《本經逢原》:“入肝、腎。”

功效:清熱利溼,消積殺蟲。

主治:水腫腹脹,疝瘕,瘰癧,疥癬,齒痛。 ①《本經》:“主寒熱,瘰癧瘡。” ②《本草經集註》:“主大熱。” ③《唐本草》:“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積冷氣,九蒸酒漬,服45g,日二。” ④《食療本草》:“主脹滿、谷脹,和麵作餅子,空心食之,少時當瀉。” ⑤《日華子本草》:“治水腫。” ⑥《本草品彙精要》:“殺蟲,消毒。” ⑦《綱目》:“治痘瘡黑陷及疥癬有蟲。” ⑧《醫林纂要》:“取汁熬膏,滋陰,養腎,活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研末或熬膏。外用: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