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鹽膚木

藥材名稱:積雪草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地錢草(《唐本草》),馬蹄草(《滇南本草》),崩口碗(《生草藥性備要》),地棠草(《植物名實圖考》),落得打(江蘇),大金錢草(江西),崩大碗(廣西)。

基源:為傘形科積雪草屬植物積雪草的全草。積雪草屬全世界有20餘種,中國產1種。

原植物:積雪草Centella asiatica(L.)Urb.(Hydrocotyle asiatica L.)

歷史:積雪草始載於(《本經》),列為中品。《唐本草》注曰,其葉圓如錢大,莖細蔓延,生溪澗側,搗敷熱腫丹毒。荊楚人以葉如錢,謂為地錢草,徐儀《藥圖》名連錢草……。”所述可能為脣形科植物活血丹。《植物名實圖考》雲:“今江西、湖南陰溼地極多,葉圓如五株錢,引蔓鋪地,……或謂以數枚煎水,清晨服之,能去百病者,……。”確是指今傘形科本種植物,但在該書中也繪製另一種破銅錢,根據圖形來看,屬傘形科天胡荽一類植物。《中國藥典》1985,1990年版所收載的積雪草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細長匍匐,節上生根。單葉,葉柄長1.5~2.7cm;葉鞘膜質;葉片圓形、腎形或馬蹄形,長1~2.8cm;寬1.5~5cm,邊緣有鈍鋸齒,基部闊心形,兩面無毛或在背面脈上疏生柔毛;掌狀脈5~7條,脈上端分叉,兩面隆起。單傘形花序,2~4個聚生於葉腋,花序梗長0.2~1.5cm,有或無毛;苞片2,稀為3,卵形,膜質,長3~4mm.寬2.1~3mm;每一傘形花序有花3~4,聚整合頭狀,花無柄或有1mm長的短柄;花瓣卵形,紫紅色或乳白色,膜質,長1.2~1.5mm,寬1.1~1.2mm:花絲短於花瓣,與花柱等長。果實圓球形,兩側扁壓,基部心形至平截形,長2.1~3mm,寬2.2~3.6mm,每側有縱稜數條,稜間有明顯的小橫脈,網狀,表面有毛或平滑。花果期4~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5卷.第1分冊.32頁.圖版10)

生境與分佈:生於陰溼的草地或水溝邊,海拔200~1900m。分佈於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大洋洲群島、日本、澳大利亞及中非、南非也都廣為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暖向陽和溼潤的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多用分株繁殖,在4~5月老株萌發返青後挖起,分成單株,按行株距26×7cm開溝條栽,深3~5cm,種苗的匍匐莖連根埋在溝裡,葉片應露在地面。栽後覆土澆水。當新葉長出後即行中耕除草和追肥1~2次。每年收割後需用人畜糞水追施1次,越冬時再施堆肥,以利生長。

採集:夏、秋季拔取全株,除去泥沙雜質,晒乾。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州、廣西。

鑑別

性狀:全草多皺縮成團。根圓柱形,長2~4cm,直徑1~1.5mm,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皺紋。莖細長彎曲,黃棕色,有細縱皺紋,節上著生細根或有細根脫落痕。葉多皺縮破碎,淡綠色,近圓形或腎形,直徑1~6cm,邊緣有粗鈍齒,有扭曲的長葉柄,基部有膜質的葉鞘。氣特異,味微辛。以葉多,色綠者為佳。

顯微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多邊形,下表皮細胞排列略不規則,氣孔較多,氣孔多為不定式。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類圓形或近方形。皮層為7~9列薄壁細胞,外側數列細胞的壁不均勻增厚。外韌維管束6~7個排列成環,韌皮部外側為微木化的纖維群,木質部導管6~10個。髓部由較大的類圓形薄壁細胞組成。皮層及射線中分佈圓形的油管,直徑24~34μm,周圍分泌細胞5~7個。(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568頁.圖553.554)

理化:取樣品粉末2g,加乙醇適量,熱提1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點於矽膠G板上,以羥基積雪草甙和積雪草甙為對照,以正丁醇-乙酸-水(4:1∶1)為展開劑,展距17.5cm,噴4%磷鉬酸乙醇液,加熱至110℃,斑點均顯藍色。(圖見同上.569頁.圖555)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

化學性質

含黃酮類:3-葡萄糖槲皮素(3-Glucosylquercetin)、3-葡萄糖山柰酚(3-Glucosylkaempferol)[1];多種α香樹酯醇型的三萜成分:積雪草甙(Asiaticoside)[2,3]、參枯尼甙(Thankuniside)[4]、異參枯尼甙(Isothankuniside)[5,6]、羥基積雪草甙(Madecassaside)[7,8]、玻熱模甙(Brahmoside)、玻熱米甙(Brahminaside)、玻熱米酸(Brahmic acid)和積雪草酸[2,9,10],以及馬達積雪草酸(Madasiatic acid)[11]。此外尚含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積雪草糖(Centeilose)[12]、蠟、胡蘿蔔烴類、葉綠素、山柰酚、鼠李糖的黃酮甙[13]。此外尚含生物鹼、β-谷甾醇、鞣質、氯化鉀及硫酸鉀等[14]。

參考文獻

[1] Pharmazie 1983;38(6):423。


[2] C A 1969;71∶10301d。


[3] CA 1969;70∶830v。


[4] CA 1962;57∶7371b。


[5] Indian JChem 1968;6(9):543。


[6] CA 1969;71∶61593h。


[7] CA 1969;70∶80869r。


[8] CA 1968;68∶29901j。


[9] CA 1968;69∶65129t。


[10] CA 1961;55∶6524f。


[11] Dictionary of Organie Compounds.4ed.Sixth Supplement.Chapman and Hall,1969∶154。


[12] CA 1969;71∶10301d。


[13] CA 1969;70∶80869r。


[14] 全國中草藥彙編.上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