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蒙
藥材名稱:瑞香葉
名稱出處:《嶺南採藥錄》
概況
基源:為瑞香科瑞香屬植物瑞香的葉。
原植物:瑞香Daphne odora Thunb.,又名蓬萊紫(《群芳譜》),睡香(《清異錄》),野夢花(湖北、湖南、貴州),鬥雪開、紅總管(江西)、山棉皮(雲南)。
歷史:瑞香始載於《綱目》,雲:“瑞香,南土山中有之。枝條婆娑,柔條厚葉,四時不凋。冬春之交,開花成族,長三、四分,丁香狀;有黃、白、紫三種。”所述白、紫系本種。
形態:常綠灌木,高約2m。枝細長,光滑無毛。葉互生,橢圓狀長圓形,長5~8cm,寬1.5~2cm,全緣,先端鈍或短尖,基部近楔形;無毛。花芳香,成頭狀花序頂生;苞片6~10,披針形;萼筒外部具毛,4裂,長約8mm,白色;無花冠;雄蕊8,2輪;雌蕊1,子房光滑。果為漿果狀,圓球形,紅色。花期3~5月。(圖見《中藥大辭典》.2428頁.5063條圖)
生境與分佈:多栽培於庭園。
藥性
功效:消腫止痛。
主治:①《嶺南採藥錄》:“治瘡瘍,搗爛敷之。” ②《現代實用中藥》:“鮮葉或幹葉,研成粉末,敷瘡瘍,消腫止痛。內服,治瘡瘍及慢性面板病,並治痛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湖南藥物志》:“治胎動流血,產後血暈:瑞香莖葉12g,虎耳草30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閩南民間草藥》:“治面部各種疔症:瑞香葉(鮮)、蜂蜜少許,共搗爛,敷患處,1日換1~2次。” ②《湖南藥物志》:“治風溼病:瑞香莖葉,煎水洗。” ③《現代實用中藥》:“治慢性面板病,痛風:瑞香葉3~6g,水煎服;或搗爛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