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麩
藥材名稱:蜜柑草
名稱出處:《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
概況
基源:為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蜜柑草的全株。
原植物:蜜柑草Phyllanthus matsumurae Hayata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15~60cm,光滑無毛。莖直立,分枝多而細長。葉互生,具短柄,有托葉2枚;葉片排列成2列,宛如羽狀複葉,線形或披針形,長8~20mm,寬2~5mm,先端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全緣。花小,單性,通常雌雄同株,簇生或單生於葉腋;無花瓣;雄花萼片4.花盤腺體4枚,分離,與萼片互生,雄蕊2~5,無退化雌蕊;雌花萼片6;花盤腺體6,子房6室,柱頭6,每室有胚珠2顆。蒴果具細柄,下垂,扁球形,直徑約2mm,果皮肉質,呈漿果狀,果皮褐色,表面平滑。種子三稜形,灰褐色,具細瘤點。花期7~8月,果期9~10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下冊.2582頁.5406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陽性山坡路旁或灌叢中。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地。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全草,晒乾。
藥性
性味:①蘇醫《中草藥手冊》:“微苦,寒。” ②《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淡,涼。”
功效:清熱,明目,健胃,止痢,滲溼,利尿。
主治:①蘇醫《中草藥手冊》:“治蛇咬傷,小兒疳積。並治感冒,眼結膜炎,暑熱腹瀉,痢疾,夜盲症,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腎炎水腫。” ②《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治肝炎黃疸,暑熱腹瀉,紅白痢,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福建藥物志》:“治肝炎:鮮蜜柑草、鮮黃膽草各60g,田螺7粒,鴨肝1個,冰糖60g,水燉服。”
單方應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痢疾、腸炎:蜜柑草30~45g,水煎服。”
食療:①《福建藥物志》:“治小兒疳積:蜜柑草根、老鼠耳鮮根各15g,豬肝或豬瘦肉適量,水燉食。” ②《福建藥物志》:“治夜盲症:鮮蜜柑草30~60g,動物肝臟120g,蒼朮9g,水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