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貓肉
藥材名稱:黃羊肉
名稱出處:《飲膳正要》
概況
基源:為牛科原羚屬動物黃羊的肉。
原動物:黃羊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又名播羊(《爾雅》),繭耳羊(《綱目》),蒙古黃羊、蒙古原羊、短尾巴黃羊(《中國藥用動物志》第一冊),蒙古瞪羚、蒙古原羚(《中國中藥資源志要》)。
歷史:本品始載於《飲膳正要》。《綱目》列於獸部第50卷獸之一,謂,古代作黃羊肉入藥的動物並非一種。現在作黃羊肉入藥的動物只一種,即牛科動物黃羊。
形態:體長約110cm,體重可達30kg左右,尾長8~10cm。體形纖瘦,四肢細,蹄窄。有眶下腺和腕腺,鼠蹊腺發達。雄獸有角,角短而直,先平行,然後略向後彎並逐漸分開,角上有等距的橢圓環脊,角尖端平滑,無紋節。夏毛淺棕黃色,四肢內側白色。尾棕色,比背部深。冬毛較淡,略帶淺棕色,且有白色長毛伸出。臀部具顯著白斑。腰部毛色呈灰白,略帶粉紅色調。(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第1冊306頁.圖397)
生境與分佈:多棲息在草原丘陵地帶和半荒漠地區,偶爾到高山或峽谷低的地方,極少到沙漠地區活動。隨季節的變化有遷移的現象。分佈於中國的草原地帶。黑龍江(呼倫貝爾盟)、吉林和遼寧的西北部、內蒙、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的北部。
生藥
採集:獵殺後,剔骨取肉,鮮用。
藥性
性味:李杲《食物本草》:“味甘,溫。”
功效:補中益氣。
主治:勞傷,虛寒。
臨床應用
食療:①黃羊黨蔘湯(《中國藥膳學》)治脾胃虛弱所致的反胃、飲食減少、消瘦等症:黃羊肉250g。先將鍋內加油、薑絲、鹽及水,沸後加入黃羊肉和黨蔘50g,煮熟食用。 ②羊肉桂薑湯(《中國藥膳學》)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部隱痛等症:黃羊肉500g,切塊,加入生薑及肉桂、小茴香少許,鹽適量,煮熟食用。 ③黃羊肉粥(《中國藥膳學》)治脾虛食少,腹瀉:黃羊肉150g,切絲,與大米250g,淮山藥50g,扁豆25g,同煮粥食。
醫藥家論述
①忽思慧《飲膳正要》:“白黃羊生於野草內;黑尾黃羊生於沙漠中,能走善臥,行走不成群,其腦不可食。髓骨可食,能補益人,煮湯無味。” ②李時珍《綱目》:“黃羊,有四種,狀與羊同,但低小細肋,腹下帶黃色,角似羖羊,喜臥沙地,生沙漠,能走善臥。獨居而尾黑者,名黑尾黃羊;生野草內,成群至數十者,名曰黃羊;生臨洮諸處,甚大而尾似獐鹿者,名洮羊,其皮皆可為衾褥;出南方桂林者,則深褐色,黑脊白斑,與鹿相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