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膽
藥材名稱:苦甘草
名稱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概況
異名:苦豆根(《內蒙古中草藥》)。
基源:為豆科槐屬植物苦豆子的乾燥根。
原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
餘項參見“苦豆子”條。
生藥
採集:夏、秋季挖取地下部分,去淨泥土,鮮用或切片晒乾。藥材主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山西、寧夏、青海也產。
鑑別
性狀: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彎曲,有細根,根長不等,一般切成長15~20cm的小段。直徑0.5~2cm。表面紅棕色或黃棕色,有明顯的縱皺紋及裂紋,具橫向皮孔,栓皮反捲或脫落。質脆,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皮部較薄,木部黃色,隱約可見細小的導管孔。微有豆腥氣,味苦。
顯微 根的橫切面:木栓層的外層常反捲。栓內層及韌皮部散有草酸鈣方晶及8~10餘個成束的纖維束。束間形成層不明顯。木射線寬2~5列;木質部束導管雜湊,直徑約76~112μm;木纖維數十個成束.木薄壁細胞稀少。(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200頁.圖149)
理化:①取樣品粉末1g,用氨水溼潤,加氯仿30ml,浸泡過夜,濾過.濾液蒸乾,用乙醇溶解,點於(Ⅰ)矽膠G板或(Ⅱ)鹼性矽膠G板上.以(Ⅰ)苯-乙酸乙酯-丙酮-氨水(3∶3∶1∶0.1)或(Ⅱ)苯-丙酮-甲醇(8:3:0.5)(氨飽和)為展開劑,以槐果鹼、苦蔘鹼、槐定鹼、氧化苦蔘鹼、氧化槐果鹼為對照品,展開後用改良碘化鉍鉀顯色。 ②取樣品粉末適量,用10%氨水浸潤24小時,加氯仿提取,回收氯仿,加鹽酸溶解,抽濾,棄去不溶物,加氨水鹼化,氯仿萃取,鹽酸飽和,氯仿再萃取,加無水硫酸鈉脫水,回收氯仿至小體積,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醇(7:2:1)為展開劑(氨水飽和10分鐘),展開後,用改良碘化鉍鉀試劑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定》.95頁.圖63-1,63-2)
化學性質
根含脫氫苦蔘鹼、槐定、槐胺、N-甲基金雀花鹼、苦蔘鹼、野定鹼、氧化苦蔘鹼[1]。又含13,14-去氫槐定鹼和N氧化物(13,14-Dehydrosophoridine N-oxide)、5-表槐果鹼(5-Episophocarpine)、N-Allylaloperine及結構未定的生物鹼[2]。還含苦甘草鹼甲[3]。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1:181。
[2] Dictionary of Alkaloids Index.Chapman and Hall Ltd., 1989:587。
[3] 中草藥 1980;11(1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