䰾魚
藥材名稱:石首魚鯗
名稱出處:《食療本草》
概況
異名:白鯗(《爾雅翼》),鯗魚(《綱目》),黃魚鯗(《中國動物藥》)。
基源: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魚的乾製品。
原動物: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vdson)小黃魚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餘項參見“石首魚”條。
藥性
性味:《本草匯言》:“甘,氣平。”
歸經:《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陰經。”
功效:開胃消食,健脾補虛。
主治:食積腹脹,瀉痢。 ①《食療本草》:“消宿食,主中惡。” ②《開寶本草》:“炙食之,主消瓜成水,亦主卒腹脹,食不消,暴下痢。” ③《隨息居飲食譜》:“開胃醒脾,補虛活血,為病人產後食養之珍。”
用法用量:內服:炙食。 外用:白鯗皮貼之。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整合方》:“治蜈蚣咬傷:白鯗皮貼之。”
醫藥家論述
①李時珍《綱目》:“陸文量《菽圓雜記》雲,痢疾最忌油膩生冷,惟白鯗宜食,此說與《本草》主下痢相合。蓋鯗飲鹹水而性不熱,且無脂不膩,故無熱中之患,而消食理腸胃也。” ②倪朱謨《本草匯言》“陳五佔曰,石首魚有養脾理肺之功,故《開寶》方治久病胃虛食減,不能進厚味者,以此鯗白水煮爛食之,其性不熱不寒,不克不膩,能消故滯,能補新清,健利腸胃,為腸虛胃弱人必需用之,誠藥食中之良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