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花生
藥材名稱:麥芽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大麥櫱(《藥性論》),麥櫱(《日華子本草》),大麥毛(《滇南本草》),大麥芽(《本草匯言》),麥芽(《中國藥典》)。
基源:為禾本科大麥屬植物大麥發芽的穎果
原植物:大麥Hordeum vulgare L.
餘項參見“大麥”條。
生藥
採集:將大麥以水浸透,撈出置筐內,上蓋蒲包,經常灑水,待芽長過3~5mm時,取出晒乾。藥材中國各地均產
鑑別
性狀:麥芽梭形,長8~12mm,直徑3~4mm;表面淡黃色。背面為外稃包圍,具5脈,先端長芒已斷落,腹面為內稃包圍,有1條縱溝。除去內外稃後,基部胚根處生出胚芽及鬚根,胚芽長披針狀條形,長約0.5cm,鬚根數條,纖細而彎曲。質硬,斷面白色,粉性 無臭,味微甘。以色淡黃、有胚芽者為佳。
顯微 粉末:米黃色。 ①澱粉粒圓形、橢圓形或廣卵形,略扁,直徑8~33μm,邊緣常有小突起或波狀彎曲,側面觀呈蠶繭形、長條形、梨形或圓三角形,臍點長裂縫狀,層紋少數可見。 ②稃片外表皮黃色或黃綠色;表面觀長細胞與2個短細胞(栓質細胞、矽質細胞)相間排列;長細胞細長條形,長38~200μm,直徑8~20μm,壁厚,緊密深波狀變曲,紋孔細小;栓質細胞新月形,內含棕色物;矽質細胞扁圓形,有微細顆粒;氣孔禾草式,保衛細胞啞鈴狀,副衛細胞2個。 ③稃片內表皮淡黃色或近無色;表面觀細胞呈長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3~60μm,壁薄,有的微波狀彎曲。 ④橫細胞成片,橫斷面觀細胞1~2列,表面觀呈長條形,排列整齊,直徑13~33μm,長42~158μm,垂周壁菲薄,有的呈細小連珠狀增厚。 ⑤非腺毛單細胞,稃片外表皮的短刺毛直徑約20μm,長28~108μm,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瘢榷思猓慷墼玻還刀ザ說姆竅倜本?~18μm,長約至357μm,壁厚3~7μm;鱗被的非腺毛直徑10~25μm,完整者長約至2033μm,壁厚1.5~7μm;稃片內表皮的非腺毛長約至1568μm。 ⑥糊粉層細胞呈圓多角形,壁稍厚,充滿細小糊粉粒。 ⑦果皮中層細胞長方形,直徑至36μm,壁連珠狀增厚。(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439頁.圖213)
理化:取樣品粉末0.1g,加7()%乙醇1ml,冷浸過夜,吸上清液10ml,點於矽膠G-1%CMC板上,以葡萄糖、蔗糖及果糖為對照,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層液為展開劑,展距10cm,重複一次,噴鄰苯二甲酸苯胺溶液,加熱後葡萄糖顯棕色;噴α-萘酚硫酸溶液,加熱後蔗糖、果糖顯藍紫色。(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圖226.357頁)
加工炮製:①生麥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晒乾。 ②炒麥芽 取生麥芽,用文火炒至棕黃色,取出,放涼。 ③焦麥芽 取生麥芽,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噴淋水少許,炒幹,取出放涼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鼠,防蛀。
化學性質
大麥發芽的穎果中含有具胍結構的生物鹼化合物大麥芽鹼A(Hordatine A)、大麥芽鹼B及其二者的單葡萄糖酚甙,黃酮碳甙類成分肥皂草甙(Saponann)、大麥黃甙(Lutonarin),以及α-託科醌(α-Tocophenquinone)、α-生育三烯酚(α-Tocotnenol)、維生素B、麥芽糖、澱粉、澱粉水解酶、蛋白水解酶等[1],又含β-羥基-苯乙三甲銨鹽[2]。
參考文獻
[1] 中藥志.第2冊.第2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4:355。
[2] 日本藥理學雜誌 1960;56(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