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人狗
藥材名稱:萊菔子
名稱出處:《本草衍義補遺》
概況
異名:蘿蔔子(《日華子本草》)。
基源:為十字花科蘿蔔屬植物蘿蔔的成熟乾燥種子。蘿蔔屬全世界約8種;中國有2種、2變種,其中2種、1變種供藥用。
原植物:蘿蔔 Raphanus sativus L.
歷史:《唐本草》始載萊菔,《綱目》中亦載,雲:“圃人種萊菔,六月下種,秋採苗,冬掘根,春末抽苔,開小花,紫碧色,夏初結角,其子如大麻子,圓長不等,赤色,五月亦可再種,其葉有大者如蕪菁,細者如花芥,皆有細柔毛,其根有紅白二色,其狀有長圓二類。”以上所述確為本種。
形態:一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直根肉質,肥厚,其形狀與外皮色澤因品種而異,長圓形、圓錐形近球形,外皮為紅色、綠色、紫色或白色。莖粗壯,分枝,無毛,稍具白粉。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大頭羽狀分裂,長可達30cm,寬3~5cm,側裂片4~6對,沿葉軸互生,具鈍齒,疏生粗毛;上部葉漸小,無柄或近無柄,葉片長圓形,長3~5cm,寬1~1.5cm,邊緣具淺齒或全緣。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萼片4,綠色,外面淡紫色,線狀長橢圓形,長5~7mm;花瓣4,倒卵形,白色或粉紅色,具紫紋,下部具長爪。長角果圓柱形,長3~6cm,肉質,在種子間稍縊縮,先端具較長的尖喙。種子卵形,微扁,長約3mm,紅棕色,有細網紋。花期4~5月,果期5~6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35頁.圖1799)
生境與分佈:多生於土壤肥沃、溼潤向陽的土地。中國普遍栽培。
化學性質
含脂肪酸、揮發油。揮發油中含有甲硫醇[1]、α-、β-己烯醛和β-、r-己烯醇[2]。脂肪油中含芥酸(Erucic acid)、亞油酸、亞麻酸、芥子酸甘油酯(Glycerol sinapate)。還含抗菌物質萊菔素(Raphanin)[1]、正三十烷[3]、β-谷甾醇(β-Sitostero1)[4]、γ-谷甾醇、十八碳酸[5]、商陸酸[6]、芥子鹼硫酸氫鹽(Sinapine bifsulfate)[7]。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01。
[2]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72:375。
[3] Chemotaxonmie der Pflanzen Birkhauser BdⅢ.1964:586。
[4] 陝西新醫藥 1979;11:50。
[5] 陝西新醫藥 1984;12:54。
[6] 中西藥結合座談會,陝西省慢性氣管炎基礎臨床研究協作組, 1974。
[7] 中草藥 1987;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