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

[拼音]:Zhongguo Lishi Dituji

[外文]: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

譚其驤主編的以中國曆代疆域政區為主的地圖集。自原始社會至清末,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20個圖組,共304幅地圖(插圖未計在內)。地圖全部採用古今對照。內容包括:已公佈的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的重大遺址,各民族政權的疆域或活動範圍、政區和一些部族的分佈,秦以前可考地名、秦以後全部可考縣以上政區(含縣)和縣以下重要地名的位置或範圍,可考的長城、關津、堡塞、穀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及海岸線、島嶼等。各冊都有編例和地名索引,共收地名約7萬個。1982~1988年(書上均寫為1982年,不確)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

圖集的編纂始於1954年,由以范文瀾、吳晗為首的“重編改繪楊守敬《歷代輿地圖》委員會”主持,譚其驤主編。1957年鑑於重編改繪楊圖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且存在無法克服的困難,委員會決定編繪一部新的歷史地圖集。在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研究所、中央民族學院、南京大學、雲南大學等單位數十位學者努力下,1973年基本完稿,1974年由中華地圖學社陸續出版內部試行本。1980年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持修訂,1985年完成。

圖集採用高精度的今地圖為底圖;以19世紀40年代前的清朝版圖為基本範圍,歷史時期的各個政權均編繪上圖,充分顯示了各民族共同締造中國的歷史,糾正了過去許多歷史地圖只表示漢族政權和中原王朝的片面性;總圖和分幅圖都確定其標準年代或標準時期,儘可能地反映同一個年代或時期的疆域和政區;大量吸收國內外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等方面的成果,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糾正了前人許多錯誤。但有些時期,如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的圖幅內容尚嫌簡略,標準年代或時期以外朝代的形勢和地名大多無法表示。

參考文章

中國歷史地圖集大成之作——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