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球化學

[拼音]:Fuluomu

[外文]:Erich Fromm (1900~1980)

德國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1900年3月23日生於法蘭克福,1980年3月18日卒於瑞士提契諾州。1922年畢業於海德堡大學,並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次年入慕尼黑大學研究精神分析,並在著名的柏林精神分析學院接受正規訓練。1929年在法蘭克福精神分析學院和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任教。1933年應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的邀請赴美講學。1934年正式移居美國。1940~1950年間,先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精神分析中心及耶魯大學。1951年轉任墨西哥國立大學教授。1957年回美國任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1962年任紐約大學精神病學教授。

弗羅姆十分重視人與社會的關係的研究。他承認人的生物性,但更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的本質是由文化的或社會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決定的。人在現代社會中普遍具有孤獨感,這是人在社會中達到個性化的必然結果。在社會環境中人還發展了自我肯定、社會歸屬、超越動物性或成為創造者、與別人融洽相處以及求得穩定而又一致的方向或參照系這5種基本需要。但社會並不能夠充分滿足人的這些需要,有時二者之間還要發生衝突。他提出人格的接納傾向性、開拓傾向性、儲藏傾向性、市儈傾向性和創造傾向性,認為這5種人格的動力傾向性可以使人逃脫孤立和不安全。其中的前4種傾向性都是病態的,只有創造傾向性是健康的。為了醫治病態社會,他提出通過改善人的心理,解決有關人們的勞動組織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的問題,建立一個友愛、互助、沒有孤獨感的理想社會,他稱之為“人本主義共有制的社會主義”。他的主要著作有:《逃出自由》(1941)、《自我的追尋》(1947)、《精神分析與宗教》(1950)、《論健全的社會》(1955)、《愛的藝術》(1956)、《弗洛伊德的使命》(1959)、《精神分析的危機》(1970)及《人類破壞性的分析》(197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