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

[拼音]:Guangdong Sheng

[外文]:Guangdong Sheng

位於中國大陸南部。簡稱粵。北依南嶺,與江西、湖南兩省相連;南瀕熱帶海洋,西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東界福建省;西同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全省陸地處於北緯 20°19′~25°31′,東經109°45′~117°20′,北迴歸線橫貫境內。海岸線曲折,大陸海岸線長3368.1公里。沿海有651個島嶼,島嶼岸線長1649.5公里(均未計香港、澳門)。全省陸地部分東西長,南北窄,面積17.8159萬平方公里。沿海200米以內的大陸架,東起臺灣淺灘南部,西至北部灣東部,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 1990年人口6282.9236萬(缺東沙群島人口數)。轄18地級市、1縣級市、73縣、3自治縣及東沙群島。省會廣州市。

自然條件

廣東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高溫多雨,長夏無冬,四季常花,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海面遼闊,山丘廣佈,土地型別複雜,多紅壤和赤紅壤。

地質與地貌

廣東主要屬華南褶皺系,僅東部潮汕平原屬東南沿海褶皺系。早古生代全省為海水所淹。泥盆紀初受加里東運動影響,粵西雲開大山隆起成陸。經華力西運動,形成粵北樂昌、曲江一帶砂礫岩山地和連江一帶石灰岩山地。燕山運動時廣東省全部上升,併產生多次強烈斷裂及大規模酸性岩漿侵入和噴發活動,形成如粵北弧形山,粵東鳳凰山、羅浮山,粵西雲霧山等山地。在隆起山地之間或邊緣又產生了許多拗陷或斷陷盆地。經燕山運動,現代地貌輪廓基本奠定。喜馬拉雅運動在本省主要表現為斷裂隆起和拗陷,產生強烈的侵蝕剝蝕和堆積作用以及間歇性噴發的火山活動,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部分佈玄武岩臺地和火山丘。第四紀初期,瓊州海峽斷裂沉陷,海南島與大陸分離。省境多地震和溫泉。

廣東地勢北高南低、橫亙省境北部的南嶺是珠江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與湖南接壤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為廣東省最高峰。大庾嶺隘和騎田嶺隘是由贛、湘入粵的古道。省境500米以上的山地佔31.68%,丘陵佔28.54%,平原佔23.66%,臺地佔16.62%。山脈多為東北—西南走向,有粵東有九連山、羅浮山、蓮花山及其東延的陰那山等,粵西有云開大山、雲霧山,嶺谷相間,排列成行。上述山地對南北氣流有屏障作用,對暴雨中心的形成和南北景觀差異影響很大。這些山地之間分佈有粵北的南雄、韶關,粵東的河源、龍川、興寧、梅縣、五華、粵西的羅定等許多大小不等的紅巖盆地(見中國的紅層)。在山地中,500米以下的坡麓地帶以赤紅土壤或紅壤為主;500米以上地形起伏大,坡度變化明顯,多為紅壤和山地黃壤,土層厚薄差異懸殊。廣東現存的天然植被大多分佈於山地地區。丘陵分佈於山前地帶,形態常與山地一致。由花崗岩侵入砂頁岩構成的丘陵,高350~500米,坡度較陡,風化殼僅2~4米。由花崗岩構成的丘陵,海拔高200~400米,風化殼可達10~30米。如五華、興寧、羅定、德慶一帶丘陵地,外貌渾圓,坡度和緩,在植被破壞之處,沖溝和崩崗發育,水土流失嚴重。臺地主要分佈在雷州半島、海陸豐及惠來西部一帶,海拔在百米以下。大多由近代熔岩、淺海堆積和侵蝕而成,地表起伏較和緩,但乾旱缺水。

廣東省平原主要分佈於南部江河下游和入海處,面積一般較小。珠江三角洲為全省最大平原,面積達1.09萬平方公里。由西、北、東三江夾帶的泥沙在灣內不斷堆積,逐漸形成三角洲平原。以珠江口至獅子洋為界,可將珠江三角洲分為西、北江三角洲和東江三角洲兩部分。前者面積較廣,北部多海拔20~25米或45~55米的臺地;南部除臺地外,還有山地、丘陵。後者面積較小,為典型的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渠道眾多,水系紛繁,水網稠密,灌溉便利,土質肥沃,但地下水位較高,近海農田受鹹水威脅較大。潮汕平原主要由韓江沖積而成,面積僅0.47萬多平方公里,土壤肥力較高,是全國高產農業區。

省境石灰岩分佈地區,因雨水淋溶刻蝕,構成奇峰異洞,如肇慶七星巖、梅嶺下梳妝檯、韶關芙蓉山、英德碧落洞等。紅色礫岩分佈地區,巖性堅硬,各層巖性不一,崩坍後形成斷崖峭立,山勢雄偉。尤以仁化丹霞山和樂昌坪石金雞嶺較為典型。

氣候

廣東深受季風和海洋暖溼氣流影響,北、南分屬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是中國光、熱、水資源特別豐富的地區。

省境年太陽總輻射量達422~563千焦耳/平方釐米,日照時數長達1700~2200小時,但南北相差幾近一倍。年均溫除粵西北的連山外,均在19℃以上。溫度的緯向分佈較明顯,大致北低南高。雷州半島南端年均溫高達23℃以上。 年內月均最高氣溫出現於7月,多數地區為28℃,較長江中游谷地為低。1月為最冷月,北部連山1月均溫為8.6℃,南部雷州半島為20.8℃。冬季受西伯利亞寒潮影響,多數地區出現霜凍。粵北山區年年有霜,霜凍期長達60天。沿西江—清遠—紫金一線以南地區則霜日不多。冬季常驟然降溫,並偶有奇寒。除粵西北連山外,10℃以上活動積溫都在6000℃以上。全省大部分地區可滿足雙季稻加冬種的要求。

廣東是中國降水豐沛的地區之一。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但分佈不均,地區間和逐年間差異很大。南嶺南側,雲浮山、蓮花山東南坡等迎風面的山坡地帶,年降水量都超過2200毫米。相反,在背風面的谷地和內陸盆地,如羅定、興梅盆地,年降水量僅1400毫米。降水季節變化明顯,4~9月為雨季,其中4~6月以鋒面雨為主,多暴雨;7~9月以颱風雨為主。夏季降水佔全年降水的70~80%,冬季降水少,常發生季節性乾旱。

廣東是中國受颱風侵襲最頻省份。影響省境的颱風年均約10次。但登陸的颱風年均僅4~5次。以7~9月居多,最早出現於5月3日,最遲在12月2日。登陸地區多為陽江至徐聞一帶及惠東至台山的珠江口附近。

全省災害性天氣,主要是早春的低溫陰雨,夏秋的颱風、暴雨,秋冬的寒潮、寒露風,區域性地區的冬春乾旱。

水文

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343條,總長2.5萬多公里。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鑑江、漠陽江等,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長,終年不凍,水力資源豐富的特點。珠江是中國南方大河,廣東最大水系,徑流量僅次於長江,按長度為全國第5大河。 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東江三大支流,均匯於珠江三角洲,形成網狀水系。整個水系在省內的集水面積達10.8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陸地面積的51.1%。主要水道34條,入海口門有8個。韓江為本省第二大河,幹流全長410公里。全省地表徑流總量為1953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年均產水量95萬立方米,僅次於臺灣而居全國第2位。 而水資源總量則在全國各省中居第2位。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82.3萬千瓦,可開發的水力資源639萬千瓦,年可發電240億度。全省水電站裝機容量265萬千瓦,其中小水電裝機容量約佔60%,居全國首位。

廣東瀕臨的南海是位於熱帶季風區封閉性較大的海盆,表層水溫高,蒸發盛,含鹽度較大。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邊海潮汐現象極為複雜,雷州半島兩岸潮差較大,達4~6米,珠江口外次之。

動植物與土壤

省境植物逾5000種,建群種和優勢種多為熱帶科屬。重要的野生植物資源1000餘種,其中古老植物有30餘種,如水鬆、蘇鐵、樹蕨等,被稱為廣東的“活化石”。樹木種類繁多,主要有鬆、杉、樟、桉等。水果品種有270多種。 北部南嶺地區植物種類總數超過中國中部和北部植物種類的總和,有“綠色寶庫”之稱。珠江口沿海的灘塗生長有成片的紅樹林。

廣東是中國動物最繁盛的省份之一。野生陸生動物有700種,其中哺乳類百餘種,鳥類500多種,兩棲類80多種。尤多熱帶動物,珍稀動物則有蘇門羚、華南虎等。

南海約有魚類860多種。 其中有屬於中國四大魚類的黃魚、帶魚、鯛魚和墨魚。並有大量金槍魚、馬鮫魚、紅魚、石斑魚、斑節對蝦、梅花參、海龜、玳瑁、海貝和海藻等。全省淡水面積27.3萬多公頃,主要淡水魚類有鯇、鱅、鰱、鯪、鯉等。西江是中國天然魚苗主要產區之一。

廣東省土壤的地帶性分佈,自北而南可分為紅壤、赤紅壤、磚紅壤和磷質石灰土4帶。粵北紅壤較多,適於種植茶葉、油桐、油茶等亞熱帶作物。雷州半島以磚紅壤較普遍,適於種植橡膠、油棕等熱帶作物。赤紅壤分佈於省境中部,介於紅壤與磚紅壤之間,有明顯過渡性質。東沙群島由珊瑚、鳥糞等物質構成磷質鹼性土,肥力高。河流沿岸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多為沖積土,適於種植水稻、蔗、麻、桑、水果等。

自然地理區

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省境所轄分屬華中華南溼潤亞熱帶地區的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南亞熱帶嶺南丘陵常綠闊葉林區和華南熱帶溼潤地區的瓊雷熱帶雨林季雨林區、南海諸島熱帶雨林區。

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

省境梅縣、五華至英德一線以北屬該區的南嶺山地亞區。以山地為主,間有眾多的山間盆地,垂直差異明顯,多喀斯特地形和丹霞地形。因地勢高,位置偏北,年有重霜,平地偶有微雪,山地冰雪稍重,是廣東最冷地區,甘薯不能越冬。氣候溼潤,春雨較多,秋冬少雨。颱風影響不顯著。林木較多,杉、樟、油茶、茶等生長良好。

南亞熱帶嶺南丘陵常綠闊葉林區

上區以南至北緯21°31′~22°附近,地勢由北向南降低,北部以盆地和山間谷地為主,南部以丘陵平原為主。該區包括3個亞區,即粵東、閩東南沿海山丘臺地平原亞區、珠江三角洲丘陵平原亞區和粵西桂東南山地谷地亞區。其中珠江三角洲是華南亦為全國重要的農業區之一。氣候夏長,少酷熱;冬無雪,作物全年可生長。但冬季寒潮南侵時偶有奇寒。雨水充沛,多夏雨、暴雨。颱風活動頻繁,為害較重。江河兩岸常有洪澇威脅。

瓊雷熱帶雨林、季雨林區

上區以南的沿海和雷州半島。地勢較低,以臺地、丘陵為主。高溫多雨,熱量豐富,橡膠、椰子、胡椒等熱帶作物終年可生長。受海洋影響大,熱量和水分季節分配較明顯,地區差異較大。年雨量充足,但季節分配不均。降雨以熱雷雨為主,颱風雨次之,秋雨較多。冬春有明顯的乾季。多臺風侵襲。暴雨多,常風大,蒸發強。河流短小。土壤淋溶作用強烈。濱海泥質海岸有紅樹林。包括粵西桂南沿海臺地平原和雷州半島臺地2亞區。

東沙群島熱帶雨林區

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海拔6~12米,由珊瑚礁構成。土層淺薄,上有鳥糞層,有機質豐富。熱量高,雨水多,但風大,年均風速6.5米/秒,尤以冬天更大。植被短小,以灌叢為主,少喬木,但可栽培椰子。

發展簡史

廣東是中國文化發源較早地區之一。早在二三十萬年以前,就有“馬壩人”(舊石器時代中期或晚期的古人)在韶關曲江一帶繁衍和生息。

春秋戰國時,廣東為百越地。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等。廣東大部分屬南海郡,粵西肇慶一帶屬桂林郡,粵北連江一帶則屬長沙郡,雷州半島以南屬象郡。秦將數十萬漢人遷移到嶺南三郡。

秦末南海郡尉趙佗在廣州自立為南越武帝,後漢高祖封之為南越王。西漢廣東人口已超過25萬人,普遍使用鐵器,造船工場初具規模,陶器製作發展迅速,漆器可與長沙媲美,海上對外貿易亦已開始。廣州已成全國較大都市之一,南方犀角,象牙、翡翠、珠璣、葛布等均彙集於此北運。

自三國分立到南北朝結束的300多年,北方戰亂紛繁,人口大量徙入廣東。西亞和南亞一帶的阿拉伯商人也乘船東來,以廣州為據點,開展東西方海上貿易。

唐代建置嶺南道、廣東屬之。唐開鑿大庾嶺道,使廣東與北方聯絡加強。礦冶、紡織、陶瓷、造船等手工業大發展,商賈發達,人口猛增。天寶元年(742)人口達93萬人。國外商人來粵貿易盛況空前。安史之亂以後,北方人口又大量移入廣東。唐末,因避戰亂,相繼有人漂流到南洋各地謀生。此後,出國華僑遂被稱之為“唐人”。

宋初,嶺南道改為廣南道,後又改道為路,繼而又分為東、西兩路。廣東一名由此簡化而成。宋代獎勵農業,興修水利。北宋時廣東較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達16宗,南宋時則有24宗。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築堤圍墾,著名的有高要的長利圍、赤項圍、金安圍,高鶴的泰和圍,南海的羅格圍、桑園圍,博羅的蘇禮龍圍,東莞的福隆圍,韓江的三利溪等。至此,經營範圍不斷擴大,糧食大增,廣州始成一大米市,廣南東、西兩路大米雲集於此,再經海路遠銷至閩、浙。北宋末年,北方受遼金侵迫,人口再次大規模南遷,至南宋時更加顯著,故廣東客戶甚多。現居住粵東一帶的客家,其祖輩多為宋代從北方移入者。

元代由於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的進一步開發及雷州半島的屯墾,廣東經濟重心遂由歷來的粵北韶、連二州逐漸移向沿海。珠江三角洲蔗糖業已甚發展,蠶桑廣佈,人口密度開始超過粵北山區。

明代珠江三角洲築堤圍墾頗有成就。佛山是全國聞名的制鐵中心。潮汕平原吸引大批閩人前來開墾,潮州府人口隨之大增。甘薯在明代由國外傳入廣東,耐旱高產,因而很快普遍種植。16世紀後,歐洲商人東來者漸多,率先者為葡萄牙,繼有西班牙、荷蘭和英、法等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以租借名義強佔澳門。

清乾隆年間,廣東經濟全面發展,廣州、惠州、潮州等地為製糖中心,所產蔗糖遠銷內地各省並輸出南洋各國。佛山、汕頭、瓊州等地形成紡織業中心。全省人口隨之大增,至道光十九年(1839)人口達到2286萬,躍居為中國人口最多省份。康熙年間已有暹羅國米運入粵。到嘉慶、道光年間,省內糧食日缺,需靠洋米解決糧食不足。

1840年廣東為鴉片戰爭的策源地。1842年香港被英國侵佔。以後廣州、汕頭、江門、惠州、拱北等城市被闢為對外開放商埠。廣九(廣州—九龍)、廣三(廣州—三水)、粵漢(廣州—漢口)、新寧(台山縣斗山—新會縣北街)、潮汕(潮安—汕頭)鐵路先後修築,廣東經濟劇趨半殖民地化。製茶、製糖、紡織、鐵器等手工業陷於萎縮和衰落。蠶桑、甘蔗、麻、花生等經濟作物和柑橘等水果面積漸趨擴大。但因洋米、洋紗進口量大,嚴重影響本省稻米種植和手工業發展,民不聊生,出國謀生者日眾。從20世紀初至20年代末,為人口向國外遷移的極盛時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年達數萬至數十萬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民族資本工業曾一度勃起,繅絲業、織布業、針織業、橡膠等發展較快。但1931年後,人造絲和日本絲充斥國際市場,廣東蠶絲業日漸凋零。抗戰期間全省經濟遭受嚴重破壞。

人文概況

廣東為中國對外經濟的南大門,中國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地區,又是全國重要蠶桑、海洋漁業生產區之一。省內有深圳、珠海、汕頭等經濟特區。

人口與民族

廣東人口總計6282.9236萬缺東沙群島人口數),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53人,較全國人口密度大3倍。汕頭地區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899.7人,其中澄海縣達1706.84人。而粵北山區的連山縣平均每平方公里僅79人。全省城鎮人口占總人口36.77%。

全省除漢族外,尚有黎、瑤、苗、壯、回、滿、畲等52個少數民族。 漢族人口約佔總人口的99.41%左右,少數民族人口約佔0.59%。其中,瑤族多分佈於連南、連山和乳源山區;壯族則集中於連山、懷集等縣,風俗習慣已與漢族相似;畲族分佈於粵東的鳳凰、蓮花、羅浮等山區。回族主要分佈於廣州市和肇慶市;滿族主要在廣州市。

廣東為全國華僑最多省份,旅外華僑約1400多萬人,遍佈世界五大洲,僑居174個國家和地區,以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美國、加拿大居多。在港澳同胞達500多萬人。全省僑鄉集中於:

(1)珠江三角洲的四邑(台山、新會、開平、恩平)、中山、東莞、寶安等縣。

(2)潮汕平原。

(3)粵東北的梅縣、大埔、蕉嶺、豐順等縣。

經濟概況

廣東是商品性農業發展較早,輕工業基礎較好,商業較繁榮,但向以農業為主的省份。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結構發生顯著改變。農業上大力建設以珠江三角洲為主的糧食、水果和甘蔗生產基地,開發雷州半島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工業建立了家用電器、日用機械、紡織、食品、鋼鐵、機械、電力、化工、建材、電子等多種部門。鄉鎮企業和三資企業迅猛發展。1979年以來,深圳、珠海、汕頭設立了經濟特區,廣州、湛江和珠江三角洲被列為開放城市或地區,全省經濟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工農業生產發展速度高於全國平均遞增水平。

農業

廣東農業生產發展條件較優越,開發利用潛力大。蔗糖、花生、黃紅麻、水果、茶葉、蠶繭、生豬、水產等產量在全國均佔重要地位。近年來大力發展山區造林種果和沿海的海水養殖等開發性農業,熱帶、亞熱帶作物的開發也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業多樣性和商品性的特徵更加明顯。

(1)耕作業中,糧食、經濟作物和熱帶作物生產並重。在全省252.8萬多公頃耕地中,水田和旱田約佔3/4。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一年二熟,南部可三熟,產量佔糧食總產量的90%左右,是全國首要的雙季稻種植區。水稻種植遍及全省,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是主要高產穩產區。前者總產量最大,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後者單位面積產量最高,名列中國前茅。漠陽江、鑑江及各河流沿岸平原和谷地亦為水稻重要產區。耕作多實行水稻連作和雙季稻加冬薯的一年三熟制。粵北山區少數地方山高水冷日照短,主種單季稻。全省複種指數為200.1%。小麥種植很小,旱作有甘薯、玉米等。從1952年起廣東改變了過去長期缺糧的狀態。1976年後,由於調整種植面積,加上地少人多,每年又須調進部分糧食。

(2)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蠶桑、黃紅麻、水果以及橡膠等熱作最重要。甘蔗是廣東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近年植蔗面積約29.1萬公頃,是中國最大商品化甘蔗產區,面積及蔗糖產量均佔全國一半以上。甘蔗生產基地有3個:一是珠江三角洲的順德、中山、番禺、新會、斗門、東莞、南海等縣市;二是潮汕平原;三是雷州半島。

廣東也是全國重要蠶桑產區之一,養蠶業歷史悠久。珠江三角洲曾是蠶桑集中產地,數百年前已創造了種桑、養蠶、養魚三者密切結合(塘泥肥桑,以桑養蠶,蠶沙餵魚),迴圈利用的“桑基魚塘”人工生態系統,經濟效益很高。順德縣曾是三角洲蠶桑生產最集中的縣,但近幾年面積銳減。全省蠶桑基地已漸向粵西和粵北的丘陵地帶轉移。

花生是廣東主要油料作物,產量約佔中國1/10,僅次於山東、河南,居全國第3位。全省花生分佈較廣,以電白、博羅、海康、廉江、遂溪、高州、陸豐、潮州為主要商品產區。

廣東曾是全國主要黃、紅麻產區之一,20世紀80年代初年產量已退居全國第4位。本省黃紅麻可與水稻、冬作輪種,一年三熟。化州、吳川、 東莞、潮州、 揭西、揭陽為集中產區。

廣東是中國以橡膠生產為主的熱帶作物重要生產基地之一。出產橡膠、劍麻、香茅和胡椒等。粵西鑑江谷地和粵東蓮花山以南地區橡膠種植較集中。全省橡膠種植面積8.5萬公頃,年產幹膠3.58萬噸。 劍麻種植面積0.7萬公頃,香茅面積0.5萬公頃,集中分佈於雷州半島的徐聞、海康等縣。胡椒主要分佈在高州、化州、電白、廉江等地。

全省熱帶和亞熱帶水果達400多種,經濟栽培水果有40多種,四季不絕,素有“水果王國”之稱。柑橘、香蕉、菠蘿、荔枝為四大名果,有“嶺南佳果”之譽。潮州蜜柑、新會及羅崗甜橙、新會大紅柑、增城掛綠荔枝、東莞和高州香蕉等,馳名中外。 柑橘產量約佔全國1/4,出口量約佔全國一半。 香蕉和大蕉產量佔全國3/4以上。菠蘿為廣東水果罐頭最主要原料,產量佔全國3/5,一半以上分佈在潮汕地區的花崗岩臺地。雷州半島玄武岩紅土臺地為第二主產區。荔枝為中國特產水果,主要分佈於珠江三角洲,全省種植面積5.9萬餘公頃,總產量9.6萬噸左右,居中國第1位。

(3)廣東現有林地824.4萬公頃,林木總蓄積量2.12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48.9%。其中,用材林約佔林地面積的90.5%,經濟林只佔8.2%(竹林佔3.6%),防護林面積更小。樹種以馬尾松和杉為主,闊葉林少。林地主要分佈於懷集—英德—和平一線以北山區。平原林木極少。經濟林主要是竹,其次為油茶、油桐、板栗、紫膠。重要山林特產有松香、香菇、藥材、筍乾,松香產量佔中國2/5。

(4)畜牧業以養豬和飼養雞、鴨、鵝等家禽為主。禽肉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1/6,居全國首位。全省可供放牧的草山、草坡達80多萬公頃,利於養牛業發展。耕牛總數約535萬頭,其中3/5為水牛。菜牛比重小。

(5)廣東漁業生產基礎好,海洋捕撈和淡水養殖並重。1990年水產品總產量207.6萬噸,已超過山東、浙江,居全國第1位。其中海水捕撈佔3/5左右,淡水養殖佔1/3以上。汕尾、甲子、澳頭、香洲、廣海、閘坡、水東為重要漁港。淡水養殖面積25萬公頃。珠江三角洲為全國著名淡水漁業基地。

農業區

全省農業地帶性差異明顯,大致可分為4區:

(1)北部農業區。多山,受冷空氣影響較大,霜凍稍重,偶有降雪,交通不便,雙季稻季節較緊,深山區只能種單造;鬆、杉、毛竹等林木和油茶生長良好。糧食和畜牧業基礎薄弱。

(2)中部農業區。為亞熱帶與熱帶之間過渡地帶。平原面積廣,農業基礎好,內外交通方便,甘薯可越冬生長。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為省內最重要糧食、經濟作物、水果和水產生產基地。

(3)南部農業區,雷州半島一帶氣溫高,雨水多,但雨水季節分配不均,冬春缺水。颱風季節長,強度大。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但耕作粗放,生產水平較低。

(4)熱帶海洋漁業區,包括南海和東沙群島。島嶼陸地面積較小,漁場廣闊,水產資源豐富。

工業

廣東原是中國沿海工業較落後的省份之一。20世紀50年代初工業產值僅佔工農業總產值的19%。輕工業雖有一定基礎,但規模小,裝置落後。重工業中的鋼鐵、石油、化肥等均是空白。50年代以來,已建成以輕工業為主,食品、紡織、造紙、機械、家用電器、石油、化工、電力、森林工業等輕、重工業部門較協調的全國重要工業產地。目前在珠江三角洲正在建設高技術產業帶。

(1)輕工業歷史悠久,門類齊全,1990年產值僅次於江蘇,居全國第2位。主要有製糖、造紙、製鹽、罐頭、自行車、鐘錶、服裝和製茶等部門。以甘蔗製糖業為本省最重要輕工業部門,年產糖184.5萬噸,佔中國產量1/2。糖廠主要分佈在江門、東莞、順德、中山、番禺、南海、惠陽等地和陽江及雷州半島。除生產蔗糖外,還以蔗渣為原料生產紙、酒精、人造纖維、糖醛、塑料溶劑、蔗蠟等大量產品。水果食品罐頭為廣東罐頭工業特色,產量在全國佔絕對優勢。廣州、汕頭、湛江、惠陽、珠海為主要罐頭生產基地。

紡織、造紙和製鹽也為廣東重要輕工業部門。絲、棉紡織工業集中在廣州、佛山、汕頭等市。麻紡織工業集中於廣州,有裝置先進的大型麻袋廠和苧麻紡織廠。全省年產麻袋約佔全國總產7.8%。 繅絲和絲織在廣東紡織業中佔重要地位,年產絲2361萬噸。順德、佛山為絲織工業中心,所產香雲紗、黑膠綢等暢銷國內外。新會、佛山、廣州是化纖生產基地。造紙業發展快,廣州造紙廠為全國裝置最好、規模最大的新聞紙廠。海豐、陸豐、海康、徐聞等地鹽場的原鹽產量29.9萬噸。

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東充分發揮其毗鄰港澳的有利條件,引進先進技術和裝置,發展錄音機、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電風扇等家用電器工業及躋身於世界市場的製鞋業,總產值和出口量名列全國前茅。

(2)廣東原有重工業基礎較差。1958年後建成了一批大中型冶金、煤炭、石油、化工、電力、機械等企業。1990年重工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28.9%。機械工業以造船、製糖機械、汽車製造、礦山機械和農業機械為主。廣州、湛江為廣東省造船工業中心,廣州造船廠可生產萬噸輪和中型內河輪船,是中國南方最大造船中心。廣州又是全國輕工機械裝置製造中心,製糖機械生產居全國首位。同時也是全國重要動力機械製造中心。韶關、佛山、江門主要生產重型機械、機床、電器裝置。此外,自行車、縫紉機、鐘錶等日用機械生產也有較快發展。

廣東礦產資源較豐,在已發現的116種礦產資源中,已探明儲量的有85種,以有色金屬居多。獨居石、金紅石、磷釔礦、鉭鈮礦、鋯英石、鈦鐵礦的礦藏量和開採量均居全國之首。鉛、鋅、銅、鎢、錫、鉍、鉬等有色金屬和鐵、錳、硫等礦藏在全國也佔有重要地位。雲浮硫鐵礦是中國硫鐵礦中儲量最大、含硫量最高的大型礦山。茂名有大量油頁岩。南海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舉世矚目。含油氣的 3個近海盆地總面積約28.5萬平方公里。20世紀80年代末,廣東已探明1個大型金礦床,2箇中型金礦床,以及100多個金礦點。除清遠縣新洲金礦外,其餘均分佈在粵西地質斷裂帶邊沿。1990年黃金產量逾萬兩。廣東已為華南地區新興的黃金生產基地。

廣東礦產品種齊全,在鐵、錳礦開採的基礎上,發展了中、小型鋼鐵企業,其中以廣州、韶關鋼鐵廠規模較大。錫礦開採集中於潮汕地區,鎢礦開採主要在樂昌、南雄一帶,銻礦開採在曲江、乳源、樂昌等縣。

石油化工為廣東發展中的重要工業部門。茂名、廣州是主要石油化工和煉油中心,擁有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可直接或帶動尿素、油品、合成纖維、塑料、橡膠、農藥等多種產品生產。茂名還是全國最大人造石油化工產地之一。

廣東硫酸和水泥生產在中國也有突出地位,硫酸年產量達100萬多噸,僅次於江蘇、四川,居中國第3位,主要分佈在廣州、湛江、韶關等地。水泥年產量2071萬噸,居中國第1位。小水泥廠較多,產量約佔全省的一半。產量較多的市縣有廣州、韶關、湛江、英德、恩平、雲浮、南海、花縣等。

(3)廣東缺煤,能源工業是薄弱環節。全省僅有紅工、梅田、興寧四望嶂等規模較小的煤礦,原煤年產量僅857萬噸,自產煤不及需要量的一半。東莞、廣州、韶關、茂名、湛江有較大的火力發電廠,新豐江、流溪河和楓樹壩等則建有大型水電站,但電力仍不能滿足需要,現正在籌建新的大型火力發電站,並興建大亞灣核電站。

(4)手工業歷史悠久,“京廣雜貨”素負盛名。著名傳統產品有石灣陶瓷,汕頭抽紗、潮繡,新會葵扇,東莞煙花和爆竹,廣州牙雕、玉雕、貝雕和廣繡,肇慶端硯、草蓆等。

交通運輸

廣東已初步建成以廣州為中心,以水運為主,鐵路、公路相結合的交通運輸體系。其中,水運佔全省專業運輸部門貨物運輸量的2/3,而貨物週轉量則佔93%。全省3/4的市鎮可賴內河航道與海洋溝通。

(1)內河運輸。全省內河通航里程達1.085萬公里,其中枯水航道水深1米以上,可通駁船的有0.42萬公里。珠江支流西江為聯絡粵、桂的交通動脈。梧州以下常年可通行5000噸級輪船。北江坡度較大,險灘多,航行季節性明顯。東江水淺灘多,春夏水漲,輪船可上溯至龍川;秋冬枯水,只能通航木船。河源以下,終年可通輪船。其他入海河川,如韓江、南溪、鑑江、漠陽江以及西江和北江支流的部分河段也可通小輪。

(2)廣東是中國南方對外貿易的門戶,全省又有30%的市、縣位居濱海之地,擁有眾多良港和港灣,大小港口達百餘座,沿海經濟聯絡主要靠海運,營業航線達5.75萬公里。廣州、湛江、汕頭為海運中心和對外貿易港口。黃埔(見廣州市)、湛江、赤灣、蛇口、鹽田、澳頭、水東、新沙等港口均已建有萬噸級碼頭。汕頭、中山等港也極重要。

(3)公路交通發達,全省公路總通車裡程5.46萬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0.7公里。全省以廣州為中心的公路幹線有:廣汕(頭)、廣湛(江)、廣梅(州)、廣懷(集)、廣羅(定)、廣海(安)線6條,共長8000多公里。105、107國道南北縱貫,與上述公路幹線一起,溝通了省內各地和鄰近的閩、桂、湘、贛的聯絡。全長15公里的廣州至佛山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

(4)鐵路主要有京廣、廣九、黎湛、廣茂(名)、梅(縣)隆(川)等線,營業里程僅1287公里。貨運量佔全省總貨運量的26.1%。京廣鐵路縱貫中部南北,在省境內長333公里,為南北交通大動脈。黎湛鐵路建成於1955年,起自湘桂線上的黎塘站,以湛江為終點,是溝通粵桂和西南地區的要道,有利於進出口物資的運輸。廣九鐵路全長182公里,是廣州和香港間的重要交通線。廣茂線橫貫粵西,全長322公里。目前正在興建全長480公里的廣(州)梅(縣)汕(頭)鐵路。此外,河茂、梅隆、八所—石碌等地方鐵路的作用也很大。

(5)航空運輸日益發展。以廣州為中心,與北京、上海、南京等市及省內的汕頭、湛江、珠海等地均有航班通航。廣州白雲機場是中國三大機場之一,又是若干國際航線中繼站。1990年底開闢了廣州至新加坡的直達航線,1991年初又開闢通往雅加達的國際航線,同時開闢的廈門—檳城,北京—吉隆坡國際航線均由廣州中轉,現代化的深圳機場也於1991年建成啟用。

參考文章

廣東省(湛江市代管)吳川市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逕頭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廣東省雲浮市云城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廣東省中山市橫欄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廣東省東部潮州市楓溪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廣東省河源市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