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舒特金,Н.Α.

[拼音]:Shidile

[外文]:Wilhelm Hans Stille (1876~1967)

德國構造地質學家。1876年10月8日生於漢諾威,1967年12月26日卒於漢諾威。1896年畢業於漢諾威的萊布尼茨大學,後轉入格丁根大學學習地質,1899年畢業。曾任萊比錫皇家薩克森地質調查所所長,萊比錫大學、格丁根大學、柏林大學教授。施蒂勒的最大貢獻是提出研究地質歷史的地質構造劃分法。他以不整合的定時性作為造山事件的證據,列出了古生代以來的約50個造山幕。雖然他的“造山幕的世界同時性”觀點過於武斷並受到批評,但他將重要的區域不整合作為重大地質事件標誌的原則,長期以來為人們所應用。在綜合全球構造方面,他繼承和發展了E.修斯將地殼分為活動帶與穩定陸塊的觀點,並將大洋邊緣的活動帶稱為正地槽,將穩定陸塊稱為克拉通。正地槽再分為優地槽和冒地槽。將克拉通的沉積帶稱為準地槽等。施蒂勒根據德國地質構造特點,特別強調了阿爾卑斯型和日耳曼型兩種不同變形性質的造山作用,並認為經過阿爾卑斯型造山作用之後,地殼漸趨穩定,通過一系列岩漿活動與火山作用,地殼逐漸固結而轉為克拉通。晚些時候,他的研究中接受了大洋邊緣大規模向大陸之下俯衝的思想。主要著作有《比較大地構造學的基本問題》(1924)、《地殼構造的演化與革命》(1913)、《造山運動與造陸運動概念》(1919)、《歐洲形成時的薩克遜構造》(1949)和《喀爾巴阡山的構造演化》(195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