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羅因德利希吸附公式

[拼音]:Sichuan Sheng

[外文]:Sichuan Sheng

位於中國中部偏西,長江上游。簡稱川或蜀。介於北緯26°03′~34°19′,東經97°21′~110°12′。西為青藏高原所扼控,東有長江三峽之險,北有秦嶺巴山屏障,南為雲貴高原拱衛。與鄂、湘、黔、滇、藏、青、甘、陝等省區相鄰,是聯接中國西南、西北和華中三大地區的天然紐帶。面積近57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6%,是僅次於新疆、 西藏、內蒙古和青海的大省。1990年人口10721.8173萬。轄7地區、3自治州、11地級市、12縣級市、160縣、8自治縣、1工農區。 省會成都市。

自然條件

四川自然條件以過渡性、多樣性、差異性和自然資源豐富為特徵。

(1)過渡性。省境跨越青藏高原、橫斷山地(見橫斷山脈)、雲貴高原(見雲南高原、貴州高原)、秦巴山地(見秦嶺、大巴山)和湘鄂西山地 5大自然地理區。故在生物氣候上,恰當中國東部亞熱帶溼性常綠闊葉林向西部亞熱帶乾性常綠闊葉林與半溼潤半乾旱森林草原的過渡地帶,以及中國南部亞熱帶向北部溫帶的過渡地帶。

(2)多樣性。地貌上,全省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兼備,其面積分別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54%、18.64%、29.02%、49.80%。氣候上,跨越熱、溫、寒三帶。其中以亞熱帶面積最大,約佔全省面積的60.1%(其中南亞熱帶佔2.2%), 暖溫帶和溫帶佔28.5%,寒溫帶佔11.4%。全省動植物亦是熱、溫、寒三帶齊全。以組成植物科成分為例,熱帶成分佔1.7%,熱帶—亞熱帶成分佔63.2%,溫帶和寒帶成分各佔29.2%與5.6%。

(3)差異性。省境東部地勢低,多丘陵和低山。河流組合上為典型的向心狀水系。生物氣候上以水平地帶性為主。西部地勢高峻,多中山、高山和高原。河流屬平行狀水系。生物氣候以垂直帶性佔優勢。東、西部自然資源分佈不平衡。全省耕地絕大部分集中於東部,耕地面積約佔全省的91%(其中水田約佔97%),而西部僅佔9%。但森林和草場資源則主要分佈於西部,林地面積約佔全省的57%,蓄積量則約佔78%;草場面積近1330萬餘公頃。東部林地面積和蓄積量分別佔全省的43%和22%,草場面積僅有 507萬餘公頃。西部礦產資源多鐵、銅、鉛、鋅和稀有金屬,東部則多煤、天然氣、岩鹽(滷)和硫鐵礦。水力資源和地熱資源亦以西部較豐。

(4)資源豐富。四川是中國亞熱帶面積最大省份,約佔全國亞熱帶面積的13.4%。河川徑流量的水力資源分別佔全國的16.9%和22%,均居全國首位。植物總數逾萬種,僅次於雲南省,裸子植物總數則名列全國第1位。資源植物超過4000種,為中國資源植物豐富的省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19.21%,森林蓄積量佔全國14.2%,僅次於黑龍江省、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動物總數居全國第2位,其中脊椎動物1100多種,佔全國總數的40%左右。鳥類和獸類均佔全國的一半,兩棲類則佔38%。

四川礦種多,儲量大,已發現的礦種有125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81種,名列全國前3位的有鈦、釩、鍶、硫鐵礦、芒硝、天然氣、碘、鎘、水泥石灰岩、熔劑石灰岩、光學螢石、熔鍊水晶及鐵、鈹、鋰、雲母、石棉等24種。省境有一特大磷礦區,探明儲量達3.25億噸,為中國八大磷礦區之一。西北部岷山山區已了現大型金礦。

地質

省境東部四川盆地屬相對穩定地臺區,地質歷史時期經多次海水進退,故以沉積礦床為主,並多非金屬礦,是四川主要的煤、天然氣、岩鹽(滷)、芒硝、磷、硫鐵礦產地。煤主要產於三疊和二疊系地層。天然氣主要埋藏於二疊和三疊系地層,但威遠氣田屬震旦系地層,為中國最古老的天然氣沉積層。自貢、五通橋等地的岩鹽(滷)以三疊系碳酸鹽地層為主。成都平原地區白堊系地層中有中國最大芒硝礦。什邡、綿竹一帶磷礦產於泥盆系地層,馬邊、雷波、峨眉等地磷礦則產於早寒武系地層。川南地區二疊系地層中廣佈硫鐵礦,規模大,選冶效能好、與煤共生,有較大綜合開發前景。此外,川東南酉陽、秀山一帶,汞礦資源豐富。

川西南的涼山和攀枝花地區,地質構造上屬古老的康滇地軸,為四川鐵、銅、鉛、鋅、錫等有色金屬產區。如馳名全國的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及瀘沽等富鐵礦;會理、會東、甘洛、寧南一帶的銅、鉛、鋅、錫及伴生的多種稀有金屬。非金屬礦則有石棉等。此外,尚有寶鼎煤礦和冶金輔助原料礦,會東、雷波的大型磷礦。

川西及川西北為強烈活動的地槽區,是四川貴金屬、稀有金屬的主要產區。如金沙江流域的鉛、鋅、金、銀、汞、錫;雅礱江流域的銅、錫、金等;大渡河流域的金、鈹、鋰、鎳、鉑及石棉、雲母、水晶。全區的鈾礦則屬於沉積再造型礦床,有較大規模及遠景。

地貌

四川是中國多山省份之一。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97.46%。據計算,省境海拔500米以下地區僅19.5%,500~1000米地區佔16.1%,1000~1500米佔7.6%,1500~3000米佔14.9%,3000~5000米佔41.4%,5000米以上地區佔0.4%。全省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區嶺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東部長江三峽,海拔僅70餘米,而西部最高的貢嘎山達7556米,兩者相差約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懸殊,在中國僅西藏、新疆可比。

氣候與水文

四川氣候具有冬暖、春早、夏長、年均溫高的特點。1月均溫5~10℃以上,攀枝花超過12℃;7月超過24℃,東部長江河谷高達28℃,極端最高溫大於40℃,為中國夏季高溫地區之一。年均溫16~20℃,攀枝花為20℃。10℃以上活動積溫5000~7000℃,攀枝花達7500℃。四川盆地的長江河谷和川西南的金沙江河谷,具有南亞熱帶氣候屬性。川西北地區海拔高,氣溫低,無霜期短,屬溫帶和寒溫帶氣候(見川西北高原)。

四川深受東南太平洋季風和西南印度洋季風影響,除少數地區外,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以多夜雨為特色。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少日照地區,盆地西緣則是中國多雨區之一,最多地區年降水量超過2400毫米。但各地降水年內分配不均,故每年均發生不同程度的乾旱和洪澇。

省境河流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者達1380多條,分屬於長江和黃河兩大水系,其中長江流域面積佔四川97%以上。由於降水多,集水面積廣,因此全省河川徑流量高達3057億立方米,加上過境的外來水,共計4485億立方米。全省年均徑流深為533.8毫米,最多的青衣江流域達1000~1800毫米,盆地底部僅300~500毫米,最少的川西北高原石渠不足300毫米。各河大多源遠流長,落差大,急彎多,峽谷長,具有山溪性河道特點,故富水力資源,蘊藏量達1.5億千瓦,可開發利用者為0.92億千瓦,為其他省區所不及。

動植物與土壤

本省主要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次為亞高山針葉林地帶。植被共有闊葉林、針葉林、竹林、灌叢、稀樹草叢、草甸、沼澤和流石灘等8種類型,18群系綱,48群系組與128群系,為中國植被型別多樣的省區。其中省境針葉林型別之多,居中國之冠。如低山丘陵有馬尾松、杉木、柏木等 9型別。中山有華山鬆、雲南鬆等6型別。亞高山和高山有鐵杉、高山鬆、冷杉、雲杉等6型別。除熱帶針葉林外,中國其他地區的針葉林植被四川省境皆具。

古老特有植物異常豐富,僅被子植物即達464種。四川盆地北緣的大巴山和川西南山地等,均於古生代末期隆起,地表基本穩定,後又未遭受全部海侵,第四紀冰期時古冰川作用不大,為許多古老動植物的生長、繁衍提供了優越條件。全省除四川盆地東南部邊緣山地的水杉、銀杉等珍稀植物外,各地尚有銀杏、珙桐、連香樹、水青樹、蠟梅、領春木、鍾萼木、金錢槭、杜仲、鵝掌楸、紅豆杉、三尖杉、穗花杉、福建柏、崖柏等古老稀有植物。四川盆地南部溼熱河谷地區的桫欏、裡白、中華蓮座蕨、華南紫萁等也是古熱帶植物。川西山地高原的多種高山櫟、多種杜鵑、多種箭竹及冷杉、雲杉也為中國西南地區所特有。由於古老特有植物多,故四川成為中國多種植物分佈中心或發源地,如四川西部是冷杉、雲杉和圓柏的現代地理分佈中心,分別佔中國種數的47.8%、42.3%和50%。中國的高山櫟、雲南鬆、杜鵑花、報春花等亦以四川及其附近地區為發源地。

動物區繫上,四川正處於古北界的青藏區和東洋界的西南區、華中區交接處,為中國南北動物互相滲透最頻繁地區,動物種類極為多樣(見橫斷山脈)。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就有59種,約佔中國總數的一半。其中屬一類保護的有大熊貓、扭角羚、金線猴、白脣鹿、梅花鹿、野驢、野犛牛、華南虎和黑頸鶴等13種。大熊貓為中國“國寶”,有“活化石”之稱,主要分佈於省境岷山、邛崍山和大涼山(見涼山)等山地,約佔中國產熊貓縣數的90%以上。省境已設立了13個大熊貓等珍稀動物自然保護區;屬二、三類珍貴特有動物的有小熊貓、雪豹、藏羚、盤羊、毛冠鹿、獼猴、短尾猴、金貓等。

省境土壤型別多樣,從紅壤、黃壤、紫色土到棕壤、褐色土、草甸土、沼澤土、冰沼土均有分佈,是中國土壤型別較多的省區。東部地區以紅壤、黃壤和紫色土為主,前兩者佔四川耕地面積的12%,後者佔67%。四川西部高原山地則主要分佈山地紅褐土、褐色土及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平原及河流兩岸為沖積土,佔四川耕地面積的13%。四川盆地是中國紫色土面積最大、最集中的地區。經人工灌溉熟化的水稻土面積廣達3330多萬公頃,居全國前列。

自然地理區

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四川省分屬4個自然地理區:

中亞熱帶四川盆地常綠闊葉林區

以岷山、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大涼山的主脊線與西部高原山地相分界,為典型盆地,代表樹種是偏溼性的刺果米櫧、曼青槓、甜櫧栲、峨眉栲、瓦山栲、包石櫟、大葉石櫟、川桂、銀木荷、小果潤楠等,此外還有大面積的亞熱帶針葉林和竹林,栽培作物廣。土壤以紫色土和黃壤分佈廣。

中亞熱帶雲南高原常綠闊葉林區

位於省境西部北緯29°~30°以南,屬此區的滇中、川西高原湖盆亞區,年內乾溼季分明。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乾性常綠闊葉林,代表樹種如高山栲、滇青槓、黃毛青槓、滇石櫟、多變石櫟、雲南樟、滇潤楠等,種類不及東部豐富,但有大面積的雲南松林。南部金沙江河谷有南亞熱帶稀樹灌叢。河谷底部為褐土,上部溼潤地區為山地紅黃壤。

藏東川西切割山地針葉林高山草甸區

省境西北部屬此區,地勢高亢,北部以矮山和寬谷相間分佈為特色,高原面完整。南部屬山原地貌,氣候寒冷少雨。植被以亞高山針葉林和灌叢草甸為主。前者如雲杉、紫果雲杉、川西雲杉、麗江雲杉、岷江冷杉、鱗皮冷杉、鐵杉和高山鬆等。土壤為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

北亞熱帶秦嶺大巴山混交林區

省境北部屬此區的大巴山、米倉山亞區,以山谷深窄,山體高大,道路崎嶇為特色。氣候以冬涼為特點,土壤植被呈明顯過渡性。

發展簡史

四川是中國開發較早省區之一。殷周之際,四川東部已為巴、蜀兩大氏族活動地區,並由漁獵轉向農耕。其後,巴族在今川東一帶以重慶為中心建立了巴國;蜀族在川西一帶以成都為中心建立了蜀國。春秋戰國時,農業已成為巴、蜀兩國主要生產部門,其經濟雖不及中原地區,但在西南地區卻最為發達。公元前316年,兩國為秦歸併,改置巴、蜀兩郡。故簡稱蜀,並有巴山蜀水之說。

秦統一巴、蜀不久,“秦民萬家”大舉遷入,北方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得以迅速傳播。特別是成都平原一帶,由於耕作條件和耕墾基礎較好,又距中原近,秦王朝一直把它作為統治西南地區根據地而著力經營。公元前250年,李冰在總結勞動人民治水經驗的基礎上,興修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從此,成都平原水旱災害大減,又有灌溉航運之利,經濟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於是“蜀沃野千里”,謂之“天府”。四川盆地其餘地區經濟也有發展。

漢初,隨其統治勢力擴張,雅安地區和西部高原雅礱江下游、安寧河流域開始有漢族農民開墾。同時,井鹽開採也迅速擴大。西漢中期,井鹽產地已有今巫山、忠縣、雲陽、成都、邛崍、仁壽等14處。重慶、雲陽、奉節等地的柑橘業也有一定規模。經秦漢兩朝的開發,不少地方已“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成都與洛陽、邯鄲等同為漢代名城。

秦漢以後,四川經濟曾經多次興衰。如西晉末年,受北方戰爭影響,省內許多地方一度荒蕪;唐政局穩定,經濟發展,曾為封建帝王的避難場所;宋末元初四川戰亂頻繁,人口銳減,經濟衰退。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正式建置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省治設成都。明稱四川布政使司,今四川省境除西部高原一部分為吐蕃(藏族)聚居外,均入四川行省版圖。清始稱四川省,轄境遠達理塘、巴塘,今四川南部與滇、黔兩省邊界基本確定。清初,曾招集湖廣人民入川墾殖,自康熙六十一年(1722)至乾隆十八年(1753)數十年間,耕地面積約增加 1倍。其後,蠶桑、紡織、蔗糖、造紙等生產也有發展。到1800年,雅州(雅安)、眉州(眉山)、嘉州(樂山)、資州(資中)、順慶(南充)、重慶等地已成為重要蠶絲產區。手工織布成為川中、川東農家重要副業,川布銷往貴州等地。內江甘蔗種植面積擴大,建立了規模達數百人的糖坊多座。夾江、洪雅、峨眉、樂山、合川等地的土紙行銷鄂、豫、陝、甘諸省。此外,犍為、富順等地的製鹽業和威遠的鍊鐵業亦具相當規模。清道光年間,峽江兩岸纖道的開鑿,使川江木船在中、低水位時可以通航,從而促進了四川與長江中下游的交通聯絡。但西部高原地區經濟仍極落後。

1840年鴉片戰爭後,重慶、萬縣先後被英、日闢為商埠。帝國主義和國內買辦於1898和1901年相繼開闢了川江和岷江下游的輪船航線。20世紀20~30年代,又先後修築成渝、川陝、川黔、川康等公路。從此,四川特別是沿江地區殖民地性商業隨之發展,桐油、生漆、豬鬃、生絲、藥材、榨菜等土特產和工業原料大量輸出,棉布、百貨等工業品大量輸入。隨貿易額增長,重慶成為當時西南地區最大的商業城市,沿江的萬縣、瀘州、宜賓、樂山等商業城鎮規模也顯著擴大。南充、樂山、巴縣等地則發展成為商品性很高的蠶桑區,川江沿岸成為四川重要的商品桐油區。隨著“洋紗”、“洋布”的大量輸入,手工業特別是土紗布紡織業遭受嚴重摧殘,棉花生產也大受影響。近代工業得不到發展,直到40年代中期,重慶、成都、樂山等地僅有一些規模很小的棉、絲紡織及食品等工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並在四川西部建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30年代末期,華東、華中部分工業企業遷入四川,在重慶、南充、樂山、瀘州、宜賓、內江等地建立了鋼鐵、兵工、機械、紡織、造紙、製糖等工業,使四川成為戰時“後方”的重要工業區,重慶則成為當時重要的工業中心。同時,先後完成川湘、川鄂、漢渝、渝綿等公路未成路段,並修築了川滇及成、渝兩地區內的短途公路。內河航運也有發展。但農業卻急劇衰退,戰時8年與抗戰前7年相比,全省稻穀產量減少1/4,經濟作物和經濟林產品遭受摧殘更甚。1945年抗戰勝利後,隨官僚資本的遷出和美國商品的傾銷,四川工廠紛紛倒閉。農業再度衰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適應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曾將四川省東部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行署區。1953年恢復四川省建制,省會設成都市。1955年撤銷原西康省,將所轄金沙江以東各縣劃歸四川省,形成四川省現今行政區域。1997年,將重慶設立為直轄市,對其管轄的行政區域的建置和劃分亦作了調整(見重慶市)。

人文概況

人口

四川是中國人口最多、人口密度較大省區。全省人口達10721.8173萬,平均每平方公里188人,高於全國人口平均密度,也高於西南地區的黔、滇兩省。省內東、西部人口的地理分佈很不平衡。西部高原山地土地面積約佔全省的一半以上,但人口卻不足全省總人口的6%,每平方公里僅21人。其中涼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及攀枝花市市郊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約為50~100人。甘孜、阿壩兩州僅5~10人,而紅原、理塘、色達、石渠、稻城、白玉等縣則均在4人以下,是四川人口最稀少地區;東部四川盆地地區,每平方公里超過376人,其分佈從盆地底部向四周邊緣山地遞減。盆地底部每平方公里在 500人以上,其中成都平原及內江、重慶、瀘州附近地區達700~900人以上,是中國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盆中丘陵地區約為500~700人,盆東平行嶺谷及盆中丘陵外圍的深丘地帶約為200~500人,盆地邊緣山地則不足200人。

四川人口1990年比1949年增長87.1%,年均增加151萬之多。60年代中期內遷廠礦增多, 人口增長更快。70年代特別是1976年以來,人口出生率趨向下降。1990年人口出生率為17.78‰,自然增長率為10.72‰。目前,全省城鎮人口約佔總人口的20.3%,城鎮數量和規模均比滇、黔為大。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有重慶和成都。

民族

四川是中國多民族省區之一,除漢族外,有彝、藏、土家、苗、羌、回、蒙古、滿、傈僳等52個少數民族,1990年共有人口488.8萬,約佔同期全省總人口的4.6%。 主要居住在西部高原山地和川南、川東南的邊緣山區。其中,彝族87%集中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藏族絕大部分居住在甘孜、阿壩兩州;羌族集中分佈在阿壩州茂縣及其鄰近縣份,是中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苗族主要分佈在川東南;土家族主要集中分佈於秀山、酉陽、彭水、黔江等縣;回族散居全省各地,以西昌、成都兩市和松潘縣為最多。1949年後,四川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先後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建立了各級地方自治政權。

經濟概況

四川省工業部門較齊全,其中鋼鐵、機械、電子、天然氣、化工、森林、絲紡織、造紙、食品等部門佔全國重要地位;農業較發達,農副產品豐富多樣,糧、油、蠶絲、柑橘、茶葉及桐油、生豬等產量均居全國前列;交通以鐵路和川江航運為主、聯絡省內外的水陸運輸網已基本形成。四川已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和戰略後方基地。

農業

四川省耕地面積約630萬多公頃,佔全省土地面積11.1%;林地面積1518萬公頃(其中森林面積1087萬公頃),佔26.6%;草場草坡面積1638萬公頃(其中草場1130萬公頃),佔28.7%;水面95萬多公頃,佔1.7%。耕地、林地、草場草坡的面積在全國各省區中均居前列。目前,種植業在整個農業中的地位相對穩定,一直佔農業總產值的3/5以上。林業和漁業的地位略有提高,畜牧業比重顯著上升。

(1)種植業是四川農業的主要部門,耕地面積居全國第5位,水田居全國第1位,是中國主要農區之一。以糧食作物居絕對優勢,佔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8.8%,經濟作物只佔12.1%,全省平均複種指數為196.9%,尤以東部盆地底部複種指數最高,種植業最發達。

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為主。其中,水稻總產量佔全國水稻的11.6%,居各省區第2位,以盆西平原和盆南長江沿岸及岷、沱、嘉陵諸江下游淺丘地帶為集中產區。四川是中國五大小麥產區之一,主要分佈於盆地底部,尤以盆地北部和西部最為集中。全省糧食總產量佔全國的9.5%,居各省區首位。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佔有量少,故省內糧食基本自給。

(2)經濟作物以油、棉、蔗、麻、煙為主。其中油菜籽產量佔全國的18.4%,商品率高達80%以上,四川盆地為中國最大的油菜籽生產基地。甘蔗生產僅次於廣東、廣西和雲南、福建、海南,主要分佈在沱江流域和安寧河谷。四川又是中國苧麻、晒菸的主產區之一。苧麻絕大部分集中在達縣地區。晒菸以成都平原北部產量最大,煙質最好,為中國著名的商品晒菸產區。

(3)園藝作物中,桑蠶、茶葉、柑橘具有全國意義。桑蠶繭產量佔全國的29.6%,素稱“蠶繭之國”,以南充、綿陽、重慶、內江等地區為主要產區。茶葉生產僅次於浙、湘2省,以盆地西、南緣山區為邊茶生產基地和內銷綠茶、外銷紅茶的重要產區。柑橘的產量和出口量均佔全國柑橘的1/3,主要產於重慶、南充、萬縣等地市。特別是江津出產的鵝蛋柑(錦橙),甜酸適度,芳香味濃,久負盛名。

(4)四川森林面積佔全國的8.7%,森林覆被率為19.1%,活立木蓄積量佔全國的14.2%,是中國三大林區和主要木材生產基地之一。尤以西部高原山地天然成熟林、過熟林最為豐富,且又地處長江上游主要支流的中上游地帶,對保持水土、涵養長江水源、保障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起著特別重要的防護作用。東部盆地多天然次生林,集中分佈於盆地邊緣山地,而盆地內部丘陵、平壩林木稀少。全省經濟林、副產品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桐油、生漆、白蠟、五棓子、銀耳、藥材等不僅暢銷國內市場,也是重要出口物資。特別是萬縣、涪陵、達縣的桐油,城口的大木漆,通江的銀耳,南部、峨眉的白蠟,素以質地優良,譽滿國內外。

(5)四川畜牧業發達。西部地區特別是川西高原有廣闊草場,東部四川盆地及其邊緣山地有相當數量的草山草坡和林間草地,是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全省大牲畜以牛為主,馬、驢、騾很少。小牲畜以豬為主,羊為次。其中,豬的年末存欄數居全國首位,黃牛、水牛居全國第2位,山羊、綿羊和馬在南方各省區中也名列前茅。生豬、豬鬃、皮張、腸衣、羊毛等則是四川傳統輸出商品。

(6)漁業是四川農業中最薄弱的部門。全省適宜養殖的塘、庫、湖、堰的水面共28萬多公頃。其中養殖水面只佔2/3,絕大部分集中在四川盆地的南部和中部丘陵地區。以塘、庫為主的養殖因利用不充分,單產低;江河捕撈量也很少。

農業區

四川農業生產地區差異十分明顯,大體可劃分為5大農業區:

(1)四川盆地農業、養畜、經作區。位於四川盆地底部,丘陵廣佈,地勢低緩。熱量豐富,雨量適中,發展種植業的條件較優越,墾殖程度很高,林、牧業用地較少。全區耕地面積515萬多公頃,以水田居多,複種指數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一般水田多為稻麥(油)二熟,冬水田以一季中稻為主;旱地以小麥(豌胡豆)、玉米、薯類帶狀套作三熟製為主。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小麥、玉米、薯類為次;經濟作物以油、棉、麻、蔗為主。其中水稻、小麥、油菜、棉花、苧麻、甘蔗的產量均佔全省的80%以上,除棉花外,在全國均具有重要地位。特別是成都平原,是全國著名的穩產、高產商品糧油基地。本區又是全國生豬、水牛、蠶繭的最大產區。成片森林面積較少,覆被率較低,但經濟林木基礎較好,是中國桑、油桐等經濟林及柑橘的主要分佈區之一。

(2)盆周山地林業、農業、畜牧區。位於四川盆地的邊緣,以低中山地為主,氣候溫和溼潤。全區林地面積佔土地面積的30.5%,佔全省林地的21.6%,是省內以杉、鬆為主的速生用材林資源後續基地。又是桐油、烏桕、漆、油茶、茶葉、核桃、木耳、黃連、白蠟等經濟林和林產最集中地區。耕地中旱地多,水田少,水田以一年一熟為主,旱地多一年二熟。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薯類、小麥等,是省境馬鈴薯、大豆的最大產區,也是玉米的主要產區。又為四川黃牛、山羊主要產區之一。

(3)川西南山地林業、畜牧、農業區。位於省境西南部,中山寬谷,氣候溫暖,乾溼季分明。林地面積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7.9%,森林蓄積量佔全省15.5%,是四川以雲南鬆為主的第二大用材林基地,又是梨與核桃的重點產區和新發展中的優質紅蘋果產區。草山草坡廣闊,是四川山羊和半細毛羊基地之一。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麥、馬鈴薯等,其中水稻主要集中在安寧河流域寬谷地帶。南部低海拔的乾熱河谷適於發展紫膠、香蕉、劍麻、甘蔗等熱帶經濟作物。

(4)川西高山深谷林業、牧畜區。位於四川省西部,為中國橫斷山區的一部分,山高谷深,熱量垂直變化特別明顯。全區林地面積佔土地面積的51.6%,森林蓄積量佔全省的43.2%,以冷、雲杉為主,是中國主要用材林基地之一。併產蘋果、梨、核桃,尤以茂汶蘋果、金川雪梨在省內外享有盛譽。多林間草場,是四川山羊的主要產區之一。耕地零星分散在深切的河谷中,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麥、青稞等。此外,採藥、狩獵為重要副業。

(5)川西北高原牧畜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地勢高寒,穀物和林木生長受到限制,但高原面寬廣,土壤肥厚,牧草豐茂,適於牧畜。全區草原面積730多萬公頃,佔全省草原面積70.4%,佔全區土在面積的54.1%。牲畜以犛牛、綿羊為主,是四川最大的商品牛和半細毛羊基地,馬的主要產區。種植業處於從屬地位,作物以青稞為主。森林分佈於南部邊緣地帶,以雲杉和冷杉佔優勢。盛產蟲草、貝母、大黃等名貴藥材。

工業

經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發展,特別是先後建起一批機械、冶金、化工、電力、煤炭、軍工等大中型骨幹企業,使四川工業部門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全省已由原來以輕工業居重要地位,發展成為以重工業(已佔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為主體,初步建成了部門比較齊全,佈局日趨合理的綜合性工業體系,成為西南地區工業最發達省區和中國新興綜合性工業基地之一。

工業主要分佈於東部盆地農業發達、交通便利的地區,尤以重慶、成都兩市最為集中。

(1)冶金工業是四川重要工業部門,鋼鐵產量佔全國的7.4%。全省已探明的鐵礦石保有儲量達63億多噸,以岩漿型釩鈦磁鐵礦居優勢。鋼鐵冶煉以攀枝花、重慶地區為重要。攀鋼利用周圍豐富的煤、鐵、石灰石、白雲石等資源,加上成昆鐵路的通車,已建成為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中國重要的鋼鐵基地之一。重鋼以綦江鐵礦及來自於黔、桂、湘等省鐵礦石為原料,利用附近煤礦的焦煤,已建成為僅次於攀鋼的中型鋼鐵聯合企業。省內還在江油、重慶等地建有生產特種鋼的鋼鐵企業。有色及稀有金屬資源主要有銅、鉛、鋅、鋁、鎳、金、汞等。其中,已開採、冶煉的主要有會理銅礦,會理、會東鉛鋅礦,秀山汞礦,彭縣銅礦及會理鎳礦。金以沙金為主,大部分產於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和岷江沿河地帶,尤以松潘、青川和小金等地最為著名。

(2)機械工業是四川發展較快、種類最多的工業部門。抗日戰爭期間,由沿海內遷一批為軍事服務的機械廠和修配廠,四川機械工業才開始發展。自50年代以來建立起動力裝置、機床、量具刃具、礦山機械、冶金裝置、電器儀表、運輸機械、輕工機械和農業機械等多種機器製造部門。其中動力裝置、軍工機械、電子儀表等在全國佔重要地位。機械製造工業以重慶、成都為中心。動力裝置生產中心為重慶、自貢、德陽。軍工機械主要集中在重慶地區。電子儀表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慶。量具刃具製造以成都為中心。礦山裝置製造主要集中在成都、重慶和江油等地。交通裝置製造主要分佈在重慶、成都、眉山和資陽。農用機械則廣泛分佈於成都、溫江、綿陽、達縣、內江、樂山等地。

(3)化學工業是四川迅速發展的新興部門。省內具有儲量豐富的井鹽、天然氣、褐煤、硫磺、磷等多種化學工業原料。但化學工業原有基礎薄弱。自50年代以來已形成以基本化工、化肥、化學藥品、有機合成等為主體的化學工業體系。其中,基本化學工業以井鹽為原料,主要生產硫酸、鹽酸、燒鹼、純鹼等產品,集中分佈於自貢、宜賓、重慶、成都、內江等地。化肥工業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尿素、氨水等氮肥為主。四川化工廠(成都)、瀘州天然氣化工廠都是全國著名的大型化肥廠,產量合佔全省的50%;磷肥主要產於成都、什邡、峨眉、資中等地。炭黑是四川重要化工產品之一,產量佔全國的1/4,主要產於隆昌、自貢、重慶等地。

(4)1949年全省發電量僅1.47億度,產值不到工業總產值的1%。 50年代以來先後擴建、新建了一批中小型火力發電廠和水力發電站。全省可供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達9200萬千瓦,約佔全國可開發量的1/4。在大渡河上已建成的龔嘴電站,是西南地區最大水電站。位於雅礱江上的二灘電站已動工興建,設計裝機容量達330萬千瓦,約相當於四川省目前發電裝機容量的2/3,1997年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170億度。

(5)通過擴建天府、南桐、嘉陽、威遠等煤礦和新建一批礦井,1990年煤炭產量6785萬噸。天然氣儲量豐富,集中分佈於川南、 川東地區。 經50年代以來的開發利用,天然氣產量由1949年的0.11億立方米增加到1990年的66.2億立方米,約佔全國天然氣總產量的43.3%,成為中國最大的天然氣產區。石油與天然氣共生,主要油田分佈於川中一帶,部分已開採利用。

(6)森林工業、造紙工業等具有全國意義。森林採伐主要集中在川西林區的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中上游地區,所產木材除供省內所需外,還遠銷長江中下游和西北各省,是中國南方木材生產的主要基地之一。木材加工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慶。造紙工業歷史悠久,全省以宜賓、重慶、樂山的生產能力最大。其中宜賓為中國新聞紙生產基地之一。其他如石棉縣的石棉,丹巴縣的雲母,均以儲量極豐、質量甚優著稱全國。所開採的石棉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慶、雲母集中在雅安進行加工,製成品調往省外和出口。

(7)食品工業是四川發達工業部門之一,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14.5%,居第2位。以糧油、肉類、製鹽、製糖、釀酒、捲菸工業為主。全省所加工的稻米、麵粉、食用油、豬肉數量在中國各省區中均名列前茅,特別是菜籽油每年外調量很大,是中國商品油的最大產區。四川還是中國最主要的井鹽產區,特別是自貢井鹽資源豐富,年產井鹽佔全省的60%,以“鹽都”著名全國。四川又是中國主要蔗糧產地之一,內江蔗糖產量佔全省的35%,素有“甜城”之稱。宜賓五糧液、瀘州老窖特曲、綿竹劍南春等名酒暢銷全國。

(8)紡織工業是四川主要工業部門之一,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第5位。主要為棉紡織工業,並以重慶、成都兩地為生產中心,所需原棉除由省內沱江、涪江、嘉陵江諸流域棉區提供外,大部分從省外調進,棉織品則主要供省內需要。絲紡織工業以生產生絲為主,其產量佔全國的1/4,是四川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絲紡織工業主要分佈在南充、綿陽、樂山、成都、重慶等地,其中以南充生產規模最大,是全省繅絲、織綢的綜合性生產基地。毛紡織工業主要集中在重慶、樂山、康定,所產毛毯、呢絨部分供出口。麻紡工業以苧麻為原料,重慶為生產中心,所產夏布是四川著名的麻織品之一。

(9)手工業向為四川較發達工業部門,傳統的手工藝品豐富多采。特別是成都“蜀錦”、刺繡、玉器,榮昌、金堂陶器,江安竹器,劍閣手杖,安嶽竹涼蓆,新都棕絲編織,榮昌紙扇等,歷為馳名中外的手工產品。四川皮革工業也較發達,主要分佈於重慶、成都、萬縣、雅安等地。

交通運輸

四川東有崇山環繞,西有高山峽谷,西北有大面積沼澤草地,交通十分困難,古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直至1949年全省僅有白廟子、綦江兩段輸煤輕便鐵道。公路也只有8581公里,且有60%的縣不通公路。江河航運常年只限於長江宜賓以下及其支流岷江樂山以下與嘉陵江合川以下河段。自50年代以來,鐵路、公路、內河航運均有很大發展。並又發展了航空和管道運輸。

(1)鐵路運輸是四川省內外交通的骨幹,省境鐵路營業里程已達2725公里。現已形成以成都、重慶為樞紐的鐵路運輸網,擔負著全省75%的貨物週轉量。其中,成渝鐵路橫貫四川盆地中部,是連線成都、重慶兩大城市,連線寶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鐵路幹線和溝通長江等內河航運的中樞,又是四川客貨運輸是繁忙的鐵路幹線;寶成鐵路穿行於巴山、秦嶺,大部分線段坡度很大,現已改造為中國第1條電氣化鐵路,是四川及西南各省區通往西北、華北、東北的交通大動脈;成昆鐵路是川、滇間重要運輸通道,也是聯絡攀枝花市鋼鐵工業基地的重要幹線,對促進攀鋼基地建設和沿線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川黔鐵路是四川通向湛江港、防城港等沿海港口,甚至華中、華東等地的重要捷徑;襄渝鐵路是除川江航道外東出四川的又一重要交通幹線,對促進川東北、陝南、鄂西的經濟建設和聯絡有著重要意義;內宜鐵路是聯絡自貢、宜賓的重要通道。此外,省境尚有廣(元)旺(蒼)、廣(漢)木(瓜坪)、德(陽)天(綿竹天池)、成(都)灌(縣)、宜(賓)珙(縣)、三(江)萬(盛)等鐵路支線。達(縣)成(都)鐵路正在建設中。

(2)四川是中國內河航運較便利省區之一,長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等航道廣佈於東部地區,構成四川盆地發達的內河航運網,全部航道里程8656公里,其中能通行輪船的航道約佔60%。通行於這些航線上的大量輪、駁船和木帆船,擔負全省20%的貨物週轉量。其中,川江是四川聯絡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交通大動脈,重慶、宜昌間常年可通航千噸以上客貨輪,重慶、宜賓、段亦可通航幾百噸的客貨輪。重要的港口有重慶、宜賓、瀘州、涪陵、萬縣等。重慶港年吞吐量達 300萬噸以上,是長江上游最大港埠,也是四川和西南地區水陸聯運的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川江主要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和嘉陵江支流涪江、渠江,均可常年通航小汽輪或機動船,主要港口有樂山、合川、南充、龔灘等。

(3)四川是中國公路運輸較發達的省區之一。全省公路總長9.7萬公里,約佔全國10%,已形成以成都、重慶、南充、內江、樂山、瀘州、宜賓、綿陽、雅安、涪陵、萬縣、達縣、西昌等為樞紐的公路運輸網。重要的公路幹線有川藏、成阿、東巴、宜西、渝綿、成萬、渝南、成渝、川陝、川湘、川黔等30多條。其中,川藏公路東起雅安,途經康定、甘孜、昌都至拉薩,是溝通川、藏的要道;東巴公路由川藏公路上的東俄洛起,西經雅江、理塘至巴塘,是川西地區東西交通的第2條幹線和四川內地通往拉薩的捷徑;成(都)阿(壩)公路是聯絡川西北高原與四川盆地的主要幹線,又是四川與甘肅南部、青海東南部的交通要道。

(4)航空運輸發展很快,成都、重慶已成為聯絡省內外最重要的航空港。其中,成都雙流機場是中國現代化的大型機場之一,也是中國西南地區航空樞紐,與北京、上海、武漢、廣州、西安、昆明、貴陽、拉薩、香港等地均有直達定期班機。西昌、南充、達縣等地有省內地方航空線。

(5)管道運輸隨天然氣的開採利用,已於80年代初步建成成都、威遠、瀘州、隆昌、重慶、墊江間的天然氣管道運輸網。

參考文章

四川省農科院育成小麥新品種“川麥42”糧食作物四川省審定的水稻品種簡介糧食作物四川省旺蒼縣英萃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四川省成都市馬家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四川省劍閣縣楊村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東興街道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