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思勰

[拼音]:Sa’er

[外文]:Saarland

聯邦德國西南部的一個州。全國第二大重工業區。西、南鄰盧森堡和法國,為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疆域的中心地區,地理位置重要。面積2574平方公里。人口105.2萬(1984)。首府薩爾布呂肯。

介於萊茵片岩山地及洛林高原之間,大部為砂岩、片岩及石灰岩組成的低矮丘陵,北部的萬斯基爾欣山海拔695米,為州內最高峰。薩爾河流經西部,上游改造成薩爾運河,連線萊茵-馬恩運河,與萊茵、塞納等大河相通,構成便捷的內河運輸網。氣候夏涼冬溫。年平均氣溫10℃,1月平均氣溫1℃,7月18℃。年降水量約800毫米。受地形影響,各地氣候有差異,丘陵與河谷平原之間年平均氣溫可相差8℃,年降水量相差300毫米。煤儲量約28億噸,分佈在薩爾布呂肯至諾因基興一帶,是聯邦德國僅次於魯爾區的第二大硬煤產區。

曾長期是德國和法國的爭奪目標。1871年法國的洛林及阿爾薩斯割讓給德國。在薩爾煤田及洛林鐵礦基礎上發展了採煤、鋼鐵、機械等工業,成為德國的重要工業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條約》規定由國際聯盟委託法國代管15年。1935年以全民投票方式由德國收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法國佔領。1956年聯邦德國同法國簽訂《薩爾條約》,規定薩爾從1957年起在政治上、1959年底起在經濟上併入聯邦德國。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後,薩爾與盧森堡聯合發展經濟,1978年又成立共同的區域委員會,制訂1978~1990年跨國協作發展計劃,協作調整經濟結構及建設交通網,促進了薩爾經濟發展。工業產值約佔全州總產值58%,產品有一半出口至法國。1980年產煤1010萬噸、生鐵430萬噸、鋼490萬噸,均佔聯邦德國產量的10%以上,主要煤、鋼生產中心在薩爾布呂肯、諾因基興、迪林根。60年代以來,煤炭、鋼鐵工業職工在職工總數中的比例從1960年的56%下降到1980年的35%;經濟結構逐漸多樣化。建材(陶器、玻璃等)、機械(電器、交通工具等)、紡織服裝及食品工業發展較快,主要中心也是薩爾布呂肯。農業用地佔全區面積一半。種植業主要生產小麥、黑麥及馬鈴薯等糧食作物,葡萄播種面積及產量在聯邦德國各州中居第二位。牛、豬及蘋果、梨的生產也有相當水平。薩爾區人口及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特別是西部薩爾河及東部布利斯河谷。北部地區經濟發展較慢。

參考文章

薩爾茨堡州薩爾茨堡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吉木薩爾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費薩爾獎的由來一般工業技術吉木薩爾縣(Jimsar Xian) 的由來中國地理大慶市薩爾圖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德國薩爾州薩爾布呂肯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薩爾瓦多共和國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海底、墨西哥、瓜地馬拉、薩爾瓦多的由來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