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應的共振

[拼音]:maichongxing zizhuan tukuai

[英文]:glitch of pulsar

脈衝星通常有非常準確的脈衝週期。有時個別脈衝星週期在短時期內突然變短,或者說旋轉磁中子星的轉速突然變快,這種現象叫作脈衝星自轉突快,也叫脈衝星頻率突增。1968年以來,已經在兩個轉動得最快的脈衝星──蟹狀星雲脈衝星 PSR0531+21 和船帆座脈衝星PSR0833-45中,觀測到了這種週期突然變短的現象。例如,週期為0.08920930095秒的船帆座脈衝星,在1969年2月24日至3月3日,週期突然縮短0.000000134秒。它在1971年8月21日至9月4日又一次突然縮短0.000000179秒。第三次縮短髮生於1975年10月。蟹狀星雲脈衝星也有類似情況,先後發生在1969年9月和1975年2月。它們的轉速相對變化量級ΔΩ/Ω,前者約為 2×10-6,後者約為5×10-9(Ω為轉動角速度)。解釋脈衝星自轉突快的理論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涉及中子星外部的現象,如中子星磁球等離子體向外拋射或者外部物質與中子星碰撞等。第二種涉及中子星內部角動量的重新分佈。這種理論認為,在中子星內部存在超流中子,它們在靠近星核附近比外部轉動得更快,因而有負的角動量梯度。在這種條件下,流體不穩定性可以引起不同部分之間的流體交換,使具有較大角動量的超流中子進入外部區域,從而引起角動量轉移,產生自轉突快。第三種屬於中子星本身的突然變化,如星震的發生等。星震說認為,脈衝星的自轉突快是中子星星殼的彈性應力的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在中子星旋轉速度減慢過程中,這種彈性應力逐漸積聚在原子核晶格所組成的固態星殼內。應力突然釋放導致星殼區域性破裂,產生星震,並使星體轉動慣量突然減小。為保持星體角動量守恆,中子星轉速突然增加。關於脈衝星自轉突快的理論,目前還沒有一種確定的傾向性意見。相對來說,星震說稍佔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