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

[拼音]:lüyou dilixue

[英文]:geography of tourism

研究人類旅行遊覽與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又稱娛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系指觀光旅遊而言,娛樂地理學則包括康樂在內,是廣義的旅遊地理學,二者均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旅遊地理學不僅同地理學的許多分支關係密切,而且與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歷史學、建築學、園林學、經濟學彼此滲透,因此它又是一門邊緣學科。

研究物件和基本內容

旅遊和娛樂是人們閒暇時間內的旅行遊覽、觀賞風物、交流文化、增長知識、鍛鍊身體、度假療養、消遣娛樂、探險獵奇、宗教朝覲、考察研究、購物留念、品嚐佳餚以及探親訪友等非定居性的暫時性移居過程,也是一種以各種不同方式分配空間和利用時間的社會現象。一般來說,旅遊僅指離家在外逗留至少一夜以上的活動,而娛樂包括離家不超過一晝夜的活動。構成旅遊的有三大要素:旅遊主體(旅遊者)、旅遊物件(風景名勝和娛樂活動等)和旅遊手段或旅遊媒介(旅遊宣傳、組織、運輸和接待設施)。旅遊地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有:旅遊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遊者的地域分佈和移動規律,旅遊資源的分類、評價、保護和開發利用論證,旅遊區(點)佈局和建設規劃,旅遊區劃和旅遊路線設計,旅遊業發展對地域經濟綜合體形成的影響等。

旅遊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社會活動,鎖起始於剩餘勞動出現之時,隨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而發展。1986年,全世界參加旅遊的人數已達40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突破100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部門。

學科發展簡史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旅遊記述大量地見諸詩歌、散文、遊記和專著之中。如《水經注》、《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徐霞客遊記》等。中國的方誌也含有極為豐富的古典旅遊資料。

現代旅遊地理學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K.G.麥克默裡發表的《娛樂活動與土地利用關係》,被認為是現代旅遊地理學的第一篇論文。早在1935年,英國地理學家R.M.布朗就倡議地理學家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旅遊業上。他和S.B.詹姆斯、A.S.卡爾森等先後論述了局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發展基礎、聚落構成的差異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測定了旅遊形態及其經濟價值,並闡述了旅遊形態和旅遊設施的意義。40年代E.艾塞林、G.F.迪賽對遊客客流進行了分析。50年代聯邦德國地理學家H.哈恩從遊客的性質、逗留時間、季節性變化方面劃分了德意志聯邦旅遊地型別。可是,這段時間內絕大多數旅遊地理著作主要是描述某些旅遊勝地,或限於一般論述旅遊的經濟意義,對旅遊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極少探討。

60年代以來,旅遊地理學的學科屬性和理論問題逐漸為人們所重視。1964年,加拿大地理學家R.I.沃爾夫指出:旅遊地理學是從經濟地理學中分離出來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英國地理學家H.羅賓遜則把旅遊地理學當作一門應用地理學。70年代K.魯彼特等結合聯邦德國例項,對旅遊市場和旅遊區位做了分析研究。法國在這一時期對地中海沿岸的沼澤、沙丘地進行規劃建設,成功地建成了富有魅力的國際海濱旅遊勝地。同期,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和國際地理大會(I.G.C)開始專門討論旅遊和娛樂地理。

旅遊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存在不同的見解。如1965年義大利的N.布魯諾提出5個方面的研究課題:旅遊的基本動力;旅遊的環境和空間;旅遊對人們居住地的影響;旅遊的執行;旅遊區規劃。羅賓遜在《旅遊地理學》中,著重闡述了旅遊的發展,人類需求的演變,旅遊的動力,國際旅遊者的流向,旅遊的計量和範圍,旅遊的組織、運輸、經濟、社會意義以及旅遊規劃,旅遊與環境,世界區域旅遊的發展等。蘇聯E.A.科特利亞羅夫所著《休憩與旅遊地理》(1978),主要闡述遊憩地域綜合體形成的理論基礎,遊憩地域綜合體形成和發展的前提,遊憩用地區劃和評價,遊憩地域綜合體的佈局,遊憩用地的自然保護和改造。美國地理學家R.A.布里頓1979年提出了閒暇地理學的概念,他認為閒暇地理學的研究包括國際旅遊、國內旅遊、娛樂旅遊、城市娛樂、運動等活動,旅遊和娛樂只是存在著功能上的差異。目前,旅遊地理學研究已從傳統的定性描述轉入結合數量方法、系統工程、模型研究,參與旅遊區(點)佈局和開發規劃。

參考書目

S. L. J. Smith,Recreation Geography, Longman,Londo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