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大氣

[拼音]:Mengzi

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魯國鄒邑(今山東鄒縣)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曾受業於子思之門人,成為儒家曾子、子思學派的繼承者。孟子的活動時期與孔子的活動時期相距約150年,這正是百家爭鳴的高潮時期。他從維護當時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在政治上發揚孔子的“仁”說,主張施行仁政;在哲學上形成了鮮明的唯心主義體系。他根據自己唯心主義的哲學觀和政治主張,在與告子唯物的人性論的辯論中,提出了唯心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的所謂“四端”,只要“擴而充之”,即可發展成為仁、義、禮、智 4種社會道德因素。但也認為,處在萌芽狀態的“四端”,像一棵“種子”,可能發展為善,也可能發展為不善。因此很強調環境和教育在人性發展中的作用。可以說,性善論是孟子心理學思想的基本觀點,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在認識過程方面,孟子肯定“耳目之官不思”,它是在“物交物”的過程中產生認識的。認為“心”是思維器官,提出了“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孟子·告子上》)的命題。他把感官與心對立起來,過分強調思維的作用而忽視感知的意義。並主觀地把人體分為“大小”、“貴賤”,以“耳目之官不思”為“小體”,以心之官能思為“大體”,“從其大體者為大人,從其小體者為小人”(同上)。這樣,他的認識心理便成了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論依據,深深打上了剝削階級的烙印。在情意方面,他主張“養心莫善於寡慾”(《盡心下》);提倡“捨生取義”,用高階動機戰勝低階動機;宣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所謂“大丈夫”精神;強調自我鍛鍊,培養心理品質。在智力方面,他首先肯定人有“良知”“良能”,但也認為智力必須在後天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發展。孟子有關學習心理的論述頗為豐富,主張學習要深造自得、循序漸進、博約結合、積極思維、專心致志、虛心求知、持之以恆。這對當時和後代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孟子遺留的著作僅《孟子》7篇。他的心理學思想散見於這些篇章中,其中以《告子》、《盡心》兩篇較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