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柱學說

[拼音]:Alabo Hai

[英文]:Arabian Sea

印度洋北部位於非洲東北部、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之間的海域。西部與亞丁灣相鄰,北部以阿拉伯半島的哈德角和巴基斯坦的季瓦尼之間的連線為界,東部與拉克代夫海相連,南部以阿杜·阿吐爾(馬爾地夫)到哈豐角(索馬利亞)的連線為界。面積459.2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160米。

阿拉伯海東北部大陸架寬闊,達120~353公里,其餘地區大部分陸架寬度小於40公里。大陸架水深變化也較大,在伊朗沿海只有37米,印度沿海達220米。印度河附近的陸架上有一個海底峽谷,通過它把沉積物輸送到阿拉伯海盆,形成巨大的印度河沖積錐(深海扇)。

中印度洋海嶺作為印度洋中央海嶺的一部分,從查戈斯群島向西彎曲,進入亞丁灣。在亞丁灣口外被一南北向的歐文斷裂帶切斷。海嶺的北部為阿拉伯海盆,東南邊緣之外,幾乎整個海盆底部為印度河帶來的沉積物所覆蓋。阿拉伯海的東邊是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底平原,它從印度沿海的拉克沙群島附近向南經過馬爾地夫群島伸展到查戈斯群島,呈南北向分佈。該處海盆底部的沉積物主要是紅粘土和抱球蟲軟泥。

阿拉伯海為季風氣候,表層海流以季風海流為主。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海域盛行東北季風,風力較小,空氣乾燥,降水少。這個時期東北季風漂流較弱,它沿著印度沿岸向南流動,大約在北緯10°附近轉向西流,然後分成兩支:一支流入亞丁灣,另一支沿索馬利亞海岸南下。從4月到11月,較強的、水汽充沛的西南季風代替了東北季風,表層海流隨之發生倒轉,形成西南季風海流,南赤道流的一個分支在非洲索馬利亞沿岸形成著名的索馬利亞海流(見印度洋)。該海流過了索科特拉島後,成為阿拉伯海反氣旋型環流的一部分。沿阿拉伯海岸繼續向東北流動,再沿印度海岸南下匯入西南季風漂流,並在印度半島南部向東流去。在這期間,非洲和阿拉伯沿岸出現顯著的上升流。

阿拉伯海表層水主要有:阿拉伯海水、紅海水和波斯灣水。阿拉伯海水主要分佈在中部表層(0~100米),也叫阿拉伯海上層水。受季風變化影響,鹽度為35.2~36.6,溫度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在阿拉伯海中部,上層水一年之中有兩次低溫和兩次高溫:第一次低溫出現在1~2月,溫度為24~25℃,第二次在8月,溫度為26℃;第一次高溫(大於28℃發生在6月,第二次在11月。上層水的鹽度,除了索馬利亞沿岸之外,在北緯5°以北的整個海域鹽度大於36.0,但在雨季(西南季風期間),上層50米內可降為35.0。紅海水主要源於紅海,是高鹽水團,鹽度為36.3~34.9,它在600~900米的水層上向南散佈到印度洋的廣大海域。波斯灣水從阿拉伯海北部向南散佈,深度較淺(300~400米),鹽度為36.1~35.0。在1500米以下,呈現出印度洋深層水和底層水的特徵。另外,在阿拉伯海北部水深40~1000米處存在著硫化氫,其所處深度與觀測到的含氧最小層的深度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