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縣

[拼音]:Dabie Shan

[英文]:Dabie shan

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位於豫、鄂、皖 3省邊境。 介於北緯30°10′~32°30′,東經112°40′~117°10′。西接桐柏山,東延為霍山(也稱皖山)和張八嶺,西段作西北—東南走向,東段作東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

山地地質構造基礎是古生代華力西中期的秦嶺大別山褶皺帶。主要由前震旦紀地層和侵入岩構成,以花崗岩、片麻岩等為主。麻城以東部分受燕山運動影響更為顯著。山地經褶皺後,曾一度準平原化。現今山地輪廓為此後的斷層運動所形成。斷層運動至今仍在進行,1923年霍山大地震即為明顯一例。

大別山中山面積約佔全部山區15%,其餘多為低山丘陵。山間谷地寬廣開闊,並有河漫灘和階地平原,是主要農耕地區。山地多深谷陡坡,地形複雜,坡向多變,坡度多在25°~50°。大別山地勢較高,南北兩側水系較為發育,分別注入長江和淮河。注入長江的主要河流有溳水、澴水、大悟河、灄水、潛水等;流入淮河的主要河流有溮河、竹竿河、潢河、灌河、史河等。

大別山垂直自然帶大致以海拔900米為界,900米以下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型,溫暖潮溼,降水豐富。植物生長茂密,種類複雜,有南方植物種類,如馬尾松、杉木、油桐、烏桕、油茶、茶、毛竹等,亦有北方植物如油松、槲櫟、毛白楊等。代表性植被為含有常綠闊葉樹種的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尤以馬尾松林、馬尾松─櫟類混交林和櫟類林分佈最為廣泛。馬尾松多分佈在500~800米,杉木多分佈在600~700米以下背風山坡和山谷中,馬尾松─栓皮櫟混交林多分佈在300~800米的陽坡和半陽坡。海拔900米以上直至山頂,氣候較涼溼,多雲霧,蒸發弱,相對溼度大。隨高度增加,亞熱帶植物種類逐漸減少。代表性植被是針葉闊葉與落葉混交林,但以落葉闊葉樹種為主,針葉樹種為次。大別山區可發展亞熱帶用材林和經濟林,還有數十種礦產資源可供開採。位於大別山北麓的河南省羅山縣董寨,建有董寨鳥類自然保護區,以保護中國一類保護動物──白冠長尾雉為主。

參考文章

大別山(DabieShan)中國地理大別山(Dabie Shan)的由來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