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索

[拼音]:Liaoning Sheng

[英文]:Liaoning Sheng

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簡稱遼。東北和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西與河北省為鄰,東南以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望,南臨黃海和渤海。大陸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綏中縣西南端,長約2178公里。遼東半島斜插黃海與渤海之中,與山東半島遙相對峙,形勢險要。省境介於北緯38°30′~43°24′,東經118°53′~125°46′。面積14.49萬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3945.97萬。轄14地級市、6縣級市、28縣、10自治縣。省會瀋陽市。

自然條件

地質

遼寧大地構造除開原、彰武一線以北屬吉黑古生代準褶皺系外,全屬中朝準地臺,包括膠遼臺隆、內蒙古地軸和燕山臺褶帶的東部。地臺區前古生代變質岩系廣泛出露,鞍山、本溪等地太古代片麻岩、片岩分佈區鐵礦儲藏豐富。在省境東部地區的寒武紀老地層中有中國唯一的富鈾礦床。大石橋、鳳城等地元古代白雲岩、大理石分佈區生成厚層菱鎂礦和硼礦。中石炭紀以後,構造運動活躍,海水進退頻繁,是遼寧的主要成煤期。後期燕山運動構造作用強烈,岩漿活動頻繁,花崗岩普遍入侵,形成遼西、遼東鉬、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床。第三紀初主要是侵蝕時期,遼西燕山臺褶帶經剝蝕夷平,與蒙古準平原相連。下遼河斷陷進一步沉降,在邊緣凹陷沉積了煤、油頁岩。漸新世以後喜馬拉雅運動大規模拗曲斷裂,玄武岩噴發,遼東與膠東分開,海水侵入並擴大形成渤海。遼西掀升,形成梯級坡面,奠定遼寧現今地形格局。下遼河斷陷與遼東、遼西隆起帶之間均有斷裂接觸,繼續強烈沉降,目前基底已下陷5000餘米,中、新生代沉積直接覆蓋在古老的片麻岩或震旦紀基底上,儲存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第四紀以來多次世界性的海面波動及冰後期海侵抬高海面以後的間歇隆起和多種營力的剝蝕夷平,使沿海發育了成層地貌和複雜的海岸型別。

地貌

遼寧省地勢大體上是從東南部和西北部向中央傾斜,東、西兩側為低山丘陵,中部為廣闊的平原。開原、撫順、蓋縣一線以東稱遼東低山丘陵,東北部海拔千米左右,向西南漸降至200米以下。遼東半島分割黃、渤二海,構成遼河水系和鴨綠江水系分水嶺。沈丹鐵路東北有兩列山地平行分佈,高峰多超出1200米,是省內地勢最高處。沈丹鐵路西南為千山山脈,為遼東半島脊樑,海拔一般不過500米,但蓋縣東南綿羊頂子山、步雲山等超過千米。

彰武、北鎮、小淩河口一線以西的遼西低山丘陵,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地走向多與華夏向斷層線一致。努魯兒虎山北高南低,構成蒙古高原邊緣,東南側形成大淩河谷地。南部松嶺山脈海拔500~700米,西南部較險峻,黑山海拔1140米;東側和遼河平原相接。松嶺南部為小淩河、女兒河、六股河等切割,地形破碎,朝陽、北票等斷陷盆地內砂頁岩有丹霞地貌發育,松嶺山脈以南到渤海為遼西走廊。

位於遼東低山丘陵、遼西低山丘陵之間的遼河平原,其西南部與渤海相連,東北延伸與鬆嫩平原相接,地面廣泛分佈沙質粘土和黃土型鬆散堆積。彰武、鐵嶺以北,海拔80~250米,地面呈波狀起伏,部分基岩露出地表,成為比高不到 150米的殘丘。彰武、康平一線西北有風沙地形分佈。彰武、鐵嶺以南伸展有 2.5萬平方公里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不到50米。近海處降到10米以下。遼河、渾河、太子河、繞陽河、大淩河下游變遷頻繁,遺留很多廢河道和牛軛湖,隨三角洲逐漸擴大,沼澤、窪地的不斷疏幹,淤泥質平原海岸繼續伸展,遼東灣日益縮小。

氣候

遼寧省屬溫帶、暖溫帶季風氣候。1月均溫-18~-5℃,7月22~26℃,無霜期125~215天,日均溫10℃以上活動積溫2700~3700℃,年降水量440~1130毫米,是東北地區光照最多,熱量最富,降水最豐省份。由於地勢和海洋的影響,降水自東向西遞減。年均溫從東北到西南漸增,氣候有明顯區域差異。遼東低山丘陵年降水量多在700毫米以上;遼西低山丘陵多在600毫米以下,且70%集中於夏季;遼河平原則為500~700毫米。

水文

在遼寧河網系統中,東部各河多具有山溪特徵,水清流急;西部各河上游水土流失較嚴重,下游因地勢低平,流速緩慢,泥沙淤積,與華北地區河流的水文特徵相近。遼河為省內第1大河,東、西遼河在省境北部昌圖縣古榆樹匯合後始稱遼河。1958年改道,南流至遼中縣六間房附近折向西,順雙臺子河由盤山灣入海。河道曲折漫流,含沙量高,流量變化大。鴨綠江是省內第2大河,為中、朝兩國界河。源出吉林省東南中、朝邊境白頭山,向西南流至丹東市以下入黃海,中國一側支流主要有渾江等。鴨綠江流量與水力資源豐富,已建一批水電站。冰期長約4個月。可通航。此外,省內主要河流還有渾河(流經東部,注入遼東灣)、太子河(渾河支流,流經東南部)、大淩河和小淩河(均流經遼西,注入遼東灣)等。

土壤

遼東低山丘陵的主要土壤為棕壤,低平處為草甸土;遼西低山丘陵500米以上山地土壤為棕壤,500米以下的土壤為褐土和淋溶褐土,不少地方岩石裸露;遼河平原因地下水活動和旱作熟化過程的影響,在河流沖積物上普遍發育草甸土-潮土,是遼寧省主要糧食產地。但平原上有大面積低窪澇地,西北部有風沙土,沿海有鹽土,對農業生產有不利影響。

植物

遼東低山丘陵生長赤松和櫟類林等闊葉林,主要樹種有麻櫟、槲樹、赤楊等。天然林少,多為果園、葦場和灌叢;遼西低山丘陵生長油松和櫟類林為主的落葉闊葉林,間有側柏,但植被破壞嚴重,僅500米以上山地有天然次生林殘存,500米以下分佈山杏矮林、荊條灌叢和小灌叢草地。建平、彰武以北植被稀疏,僅散見榆樹疏林、沙生植被和草甸、草原。遼河平原久經開墾,殘存的自然植被為油松、櫟類林。彰武、康平地區有散生榆樹疏林,混生山杏、小葉樸等,並分佈沙生植物。遼北殘丘除少量櫟林外,沿河谷有楊、柳林。遼河平原的沼澤地帶叢生蘆葦。

自然地理區

省境南部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隸屬於華北溼潤、半溼潤地區的遼東、山東半島落葉闊葉林區的遼東半島亞區和華北平原半旱生落葉闊葉林區的遼河下游平原亞區;北部隸屬於東北溼潤、半溼潤溫帶地區的東北東部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區的長白山亞區和東北平原森林草原區的山前臺地亞區和鬆嫩平原亞區。

遼東半島亞區

包括撫順至寬甸以南、撫順至營口以東地域,以千山山脈為骨幹,大部為丘陵。年均溫8~10℃,乾燥度0.6~1.0,冬小麥可安全越冬。土壤主要為棕壤。是中國果樹和柞蠶重要產區,也是發展海洋水產事業的重要基地。

遼河下游平原亞區

撫順、阜新以南,遼東半島亞區以西地域,是在地面長期沉降條件下,由遼河等的沖積物堆積而成的平原。本亞區在華北平原半旱生落葉闊葉林區內氣溫較低,1月均溫-10℃左右,但仍可種植棉花、水稻等喜溫作物,年降水量一般600毫米左右。農業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種類較單純。為水稻集中產區。

長白山亞區

遼東半島亞區以北地域,省境所轄為該亞區的南部,是長白山地的延續部分。熱量條件優於長白山地其他地方,具有發展多種經營的良好條件。是本省林業和柞蠶業基地。

山前臺地亞區

省境所轄為該區的南端,面積不大。自然條件及農業土地利用如吉林省所述。

鬆嫩平原亞區

省境所轄亦為該亞區的南端。區內甸子縱橫、沙丘較多,地表波狀起伏。歷史上風沙危害較重,現已基本控制。

發展簡史

遼寧是中國開發較早地區。舊石器時代石器、用火遺蹟、動物和人類化石,在大淩河谷地和遼河下游均有發現。細石器文化和相當“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新石器遺址和商、周青銅器分佈廣泛。漢、滿、蒙古、朝鮮族人祖先幾萬年前在此創造了與黃河流域接近的文化。周為燕國轄境,公元前3世紀燕在北部築長城,設立遼東、遼西和右北平等郡,注意土地開墾。西漢初重視耕作,實施發展農業和充實邊防的政策,統一經營鹽鐵,鑄造兵器和農具,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漢推行軍墾,還大力移民實邊,屯田墾荒。關內農民轉徙遷移遼寧各地墾殖,遷移路線主要是出喜峰口經平泉、朝陽沿大淩河谷到遼河平原。其後隨海濱平原展寬,出山海關經遼西走廊東來成為捷徑。漢末開闢由山東半島經廟島列島到遼東半島通道。大量屯墾使遼寧經濟、文化發展加快。公元668年唐統一遼寧全境,置安東都護府(遼陽)、營州都督府(朝陽)。以後遼、金、元都以遼陽為行政中心。明初遼寧劃歸山東布政使司管轄,同時設遼東都指揮使司轄鐵嶺等二十五衛,推行屯田軍制度,由國家統一供給耕牛、農具,並獎勵移民墾荒,效果顯著。農業發展促進煤、鐵、漁、鹽各業和水運繁榮,海船可達朝鮮、日本和中國南方各港口。清初遼寧為盛京將軍轄地,為維護滿族“發祥”地,禁止到長白山區伐木狩獵挖參捕貂和淘金採珠,在山海關、開原、鳳城一帶設柳條邊,劃封禁區,嚴格限制移民。19世紀初禁令漸弛。山東、河北、河南農民大量東移,在平原丘陵種植高梁、玉米、大豆、小麥,在山區經營果園、林產、柞蠶,沿海地區發展漁鹽生產。工、商業隨之興起,先後出現瀋陽、遼陽、海城、錦州、朝陽等經濟中心,榨油、麵粉、紡織、釀酒作坊漸多,並在本溪湖、五湖嘴、阜新、撫順、廟兒溝等地發展採煤、鍊鐵業。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盛京為奉天省,1929年改稱遼寧省。

經濟發展引起列強覬覦。1860年英國強開營口(牛莊)為商埠,1898年沙俄強租旅順、大連灣,隨後獲中東鐵路沿線地區行政、經濟、礦業等特權。鐵路運輸代替了遼河水運,大連也取代營口。1905年日俄戰後,日奪取俄在遼寧權益,並於1931年製造“九一八”事變,侵佔全省,掠奪資源,生產軍火。瀋陽、鞍山、撫順、大連、本溪等地採掘、冶金、動力工業和運輸得到一定發展。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統治時,遼寧經濟受到破壞。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

總人口3945.97萬人,佔中國人口的3.5%,每平方公里270人,是東北地區人口最密省份。人口分佈平原多於山區,沿海多於內陸,城鎮、交通沿線和工礦區人口稠密。哈大鐵路沿線瀋陽、鞍山一帶是人口最密地區。遼寧省是城鎮人口比例大的省份,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增長較快,1990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50.86%。除自然增長外,主要是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向城市集中。全省大、中、小城鎮281個,其中地級、縣級市有20個。市區非農業人口百萬人以上城市4個(瀋陽、大連、鞍山、撫順),50~100萬人城市6個(本溪、丹東、錦州、營口、阜新、遼陽),形成以瀋陽為中心的城市群。

近代遼寧人口增長,主要是河北、山東農業人口大量移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第一、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遼寧是中國重點建設地區,也使人口大量移入,特別是城鎮人口增加速度快於農村人口增長。20世紀50年代後,高出生率持續20多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達41.2‰(1963),到1984年降為5.8‰,1990年又回升到9.59‰。1949~1990年全省共增長2115.47萬人,增長了121.3%。

由於歷史上多次民族遷徙、屯田、戍邊和朝代更迭等原因,引起人口變動,使遼寧形成多民族省份。現有漢、滿、蒙古、回、朝鮮、錫伯族等40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91.9%,少數民族人口占8.1%。在少數民族中,超過萬人的有5個:

(1)滿族約199萬人,佔全省人口5.57%,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68.4%,佔中國滿族人口46.3%。是中國滿族聚居地區。主要分佈丹東市、撫順市和錦州市所屬縣。岫巖是滿族人數最多的縣,佔全縣人口50%以上,其他如鳳城、新賓2縣的滿族,佔2縣人口30%以上,均成立滿族自治縣。此外,在開原、興城、撫順、清原、北鎮、綏中、蓋縣等縣也有一定分佈。滿族另一分佈特點是集中城市,瀋陽和撫順滿族分佈較多。

(2)蒙古族有42.8萬人,佔全省少數民族的14.7%,主要分佈阜新市和朝陽市所屬縣,集中了蒙古族的3/4以上,其中阜新縣有10多萬人。阜新、喀喇沁左翼均成立了蒙古族自治縣。

(3)回族約24萬人,主要集中於各大城市,從事商業活動。

(4)朝鮮族約20萬人,除一部分集中在瀋陽外,大部分分佈在東部撫順和丹東地區,對水稻栽培有豐富經驗。

(5)錫伯族主要集中瀋陽市。

經濟概況

遼寧省自然條件複雜多樣,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地理分佈集中,礦床埋藏條件好。鐵礦探明儲量107億噸,約佔中國的23%,居首位;非金屬礦中的菱鎂礦、滑石、金剛石、膨潤土、硼、玉石、熔劑灰巖探明儲量也均居中國首位。能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和地下熱水等也很豐富。此外,錳、鉛、鋅、鉬等有色金屬礦及冶金輔助原料亦有分佈。全省已建成門類較齊全、基礎較雄厚的重工業基地,同時也是中國重要的柞蠶、蘋果、海洋漁業生產區。

工業

遼寧省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帶工業較集中的省份,經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重點建設,已成為中國重工業基地,工業化水平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地位,1990年工業總值911.7億元,佔中國的6.63%,居第5位。重工業產值618.4億元,佔中國9.1%,居第2位。輕工業產值293.2億元,居中國第8位。從1975年始,輕工業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在全省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有所提高(見表)。

遼寧省工業以重工業中的機械、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等部門為主,輕工業則以紡織工業為主。

(1)機械工業是最重要工業部門,在省內各工業部門中佔第1位,1990年機械工業產值佔中國機械工業產值的9.2%,居第2位。以生產重型機械、工業專用裝置、交通運輸裝置和電氣機械及器材等為主,所產礦山裝置、金屬切削機床、交流電動機等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省內機械工業門類齊全,並具有一定成套生產水平。如製造50萬伏超高壓輸變電成套裝置、大型露天煤礦採掘裝置、年產11.5萬噸乙烯裝置等。全省機械工業企業分佈普遍,瀋陽是以機械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2)鋼鐵工業在中國具有重要地位,1990年生產的鐵礦石、生鐵、鋼、鋼材產量均居全國首位。主要集中鞍山、本溪二地。撫順和大連生產特種鋼。鞍鋼的鋼產量接近全國的1/7、全省的3/4,有“鋼都”之稱。

(3)有色金屬採選、冶煉和加工能力較大,省內10種常用有色金屬總產量居全國前列,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工業基地。

(4)能源工業力量雄厚,石油、煤炭和電力工業產值共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8。 1990年石油工業總產值達131.83億元,僅次於黑龍江省,佔全國第2位。其中,石油加工工業特別發達,產值佔全國的1/4,居首要地位;原油產量1368.7萬噸,居全國第3位。遼河油田迅速擴大開採規模,至1986年已成為中國第4大油田。遼寧省石油工業是在煉製油頁岩、以煤為原料合成石油及煉製天然石油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已全部轉向煉製天然石油,在撫順、錦州、大連、鞍山和盤錦新建了煉油廠。原煤產量5100萬噸,佔全國原煤總產量5.0%;阜新和撫順是遼寧主要煤礦,鐵法是新興煤炭基地。電力工業產值與發電量約佔全國第2位。以火力發電為主,有東北最大火力發電廠──清河電廠。

(5)化學工業產值僅次於江蘇、上海,居全國第 3位。純鹼產量佔1/5,居第2位;燒鹼產量約佔1/10,居第4位;硫酸產量佔第 5位。大連、瀋陽、遼陽等地為重要的化學工業中心,利用海鹽以及煉油、冶金、煉焦等副產品建立的基本化學工業和化肥等部門較發達。

(6)紡織工業中棉、麻、絲、毛紡及化纖俱全。柞蠶絲織品產量全國第一,主要中心在丹東,是中國傳統外銷商品;棉紡工業主要在大連、金州、瓦房店和營口。在遼陽建有大型化纖廠。

(7)食品工業也是輕工業主要部門之一,有油脂工業、罐頭食品等部門。

工業分佈

工業分佈的地區差異明顯。瀋陽是全省最大的工業中心,有機械、冶金、食品、紡織、化學、金屬製品和電子等工業部門。其他主要工業中心有大連市(機車、造船、石油煉製、基本化學、紡織)、鞍山市(鋼鐵)、撫順市(煤炭、石油煉製)、錦州市(石油煉製)、本溪市(鋼鐵)、阜新市(電力、煤炭)、遼陽市(化纖)、盤錦市(採油)、丹東市和營口市(輕、紡工業)等。

農業

省內土地資源豐富,型別多樣,有耕地360多萬公項,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4;林、牧業用地面積超過耕地。沿海灘塗約15萬公頃,黃、渤海區海洋資源豐富,對發展海水養殖業及多種經營有利。本省無霜期較短,冬季氣溫低,除遼南有部分複種外,大部地區一年一熟,複種指數為105%。1990年農業總產值273.8億元,佔全國的3.57%,佔遼寧省工農業總產值的14.5%。農業部門結構有了明顯變化。種植業比重下降,林、牧、副、漁比重上升。

(1)以糧食作物為主的種植業是本省農業生產主要部門。糧食和大豆播種面積佔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6.3%,糧食作物主要是玉米、稻穀、大豆等。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糧食作物構成有較大改變:玉米和稻穀比重增加,高梁和小麥比重降低。農業現代化水平逐年提高,機耕地面積、單位耕地施化肥和用電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糧食單產仍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 405.5萬噸增長到1990年的1494.7萬噸。遼寧中部平原是商品糧基地。

(2)經濟作物主要有油料、菸草等。油料作物以花生為主,年產13萬噸左右,是東北重要花生產區。盛產水果,蘋果產量達54.7萬噸,僅次於山東省,佔全國第2位;梨產量佔第3位。

(3)森林面積342萬公頃。其中次生林佔70%,人工林佔30%、森林覆蓋率已由20世紀50年代初的12.6%提高到90年代初期的28.7%。森林主要分佈東部山地。西部山地、丘陵森林遭破壞,森林覆蓋率僅13%。省境西北部林地是中國“三北”防護林組成部分。

(4)東部山區有大片柞蠶場,面積逾86萬公頃,內有53萬多公頃放養柞蠶。1990年柞蠶繭產量4.1萬噸,佔全國的3/4以上,是中國生產柞蠶繭最多、分佈最集中的省份。

(5)沿海蘆葦資源豐富,為造紙工業提供部分原料。葦田主要分佈於遼河口及鴨綠江和大洋河口,遼河口葦田為世界濱海第2大葦田。

(6)畜牧業在農業中有一定地位,主要是以養豬為主的農區牧業。

(7)南部黃、渤二海水產資源豐富,沿海漁場面積1.92萬平方公里,魚蝦種類70多種,貝藻類30多種,以對蝦、毛蝦著名。近年對蝦、扇貝等海珍品養殖和海帶、貽貝等有較大發展。1990年水產品總量107萬噸,其中海水產品100.7萬噸,佔全國的14.1%,居第5位。

農業區

因自然條件、開發歷史、社會經濟因素不同,全省農業生產分佈可分為5區:

(1)東部山地林產區。土地面積佔全省32%,森林面積佔全省64.3%,以柞林為主,形成大面積柞蠶場,是發展柞蠶生產的主要基地。山坡草地放牧牛羊。還因地制宜發展人蔘、鹿茸、木耳、板栗等特產品。

(2)遼東半島經濟作物水產區。是蘋果、花生、柞蠶和海洋水產品基地。 蘋果和海洋水產品產量均佔全省4/5以上。長山列島是海水漁業基地(見長海縣)。

(3)中部平原糧產區。耕地佔總土地面積的47%,是省內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地區,主要作物有玉米、稻穀、大豆等,在低窪沼澤地區有大面積蘆葦。歷來為全省重要糧豆產區,國家已將其中17個縣(區)劃為東北商品糧基地的組成部分。此外,還是重要的養豬基地,每年提供商品豬佔全省近一半。蘆葦產量佔全省4/5以上。

(4)西部低山丘陵農牧區。光照和氣溫條件有利於花生、水果等生長,但由於山林破壞,乾旱災害日趨嚴重,春旱頻率尤大。糧食產量不穩不高,是省內花生主要產區。近年果樹發展較快,梨產量佔全省2/3。

(5)西北部風沙低丘林牧區。土地廣闊,光照條件好。耕作粗放,生產水平低,有天然牧場。此外,還是“三北”防護林帶的組成部分。

交通運輸

遼寧省是中國近代交通運輸業發達省區之一。由於地處東北邊境,又南臨黃、渤二海,在陸上和海上、國內和國際上的運輸地位都十分重要。遼寧運輸業以鐵路為骨幹,配合海洋,聯絡公路、內河、航空和管道運輸,構成了近代交通運輸網。

(1)鐵路運輸發達,1929年形成以瀋陽為中心的鐵路網,到1944年全省鐵路增至2800公里。50年代以來,對原有線路進行技術改造,並新建一批鐵路。1990年鐵路營業里程3702公里,按正線里程計,路網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47公里,比全國平均值高4.5倍。主要鐵路幹線有京沈、哈大、沈吉、沈丹、大鄭、錦承線等。京沈線全長853公里,一半在省境內,是東北地區與北京和全國各地聯絡的通道。由東北地區運往關內各地的貨物主要有鋼鐵、木材、石油、糧食和機械產品。運入東北地區主要是礦石、糧食、煤炭和輕工業品。哈大線在遼寧境內長578公里,南下貨物以煤、石油、木材、糧食為主,北上貨物主要為建材、鋼鐵、食品等。京沈線和哈大線均為複線。沈丹線通過鴨綠江大橋與朝鮮相通,是重要國際交通線。北上物資有煤炭、糧食、木材、輕工業品,南下物資有焦炭、鋼鐵、機器、建材等。瀋吉線在遼寧境內長約200公里,西運物資以煤、礦石、原油、水泥為主,東運物資以各種工業品為主。

(2)公路總長4.01多萬公里,集中分佈於遼寧中部和南部,大、中城市附近公路網稠密。省內現有京沈(陽)、京哈(爾濱)、鶴(崗)大(連)、璦(輝)大、丹(東)霍(林河)、明(水)沈(陽)、莊(河)林(西)、綏(中)克(景峰)等9條國家級公路,20多條省級公路。瀋陽是全省公路中心,有沈大(連)、沈丹(東)、沈通(化)、沈盤(山)、沈營(口)、沈平(崗)等線。全長 375公里的沈(陽)—大(連)高速公路於 1990年9月全線通車。

(3)遼寧省南靠海洋,大陸岸線2100多公里,其中有1/3為基岩岸線,沿岸島嶼眾多,有多處水深浪平、經冬不凍的海灣可作港口;腹地寬廣,因而海運發展較快。全省現有商港、油港、漁港、軍港等大小港口20多個,以大連港最重要,次為營口、錦州、丹東、莊河、葫蘆島、錨灣、大連灣漁港等。大連港是中國北方大港,東北海上門戶,港闊水深、不淤不凍。建港已有80多年曆史,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斷擴建,已成為中國第3大綜合港(見大連市)。新建的大連鯰魚灣10萬噸級油港和營口新港(鮁魚圈港),對大連港起分流作用。

(4)內河航運通航里程約508公里,主要通航區段在遼河、鴨綠江下游。遼河通航歷史悠久,1858年營口開港時,輪船可以自由出入,每年吞吐量達200萬噸,京沈、哈大等鐵路通車後,遼河的水運地位下降,遼河航道日漸淤塞。

(5)航空運輸以瀋陽為中心。為適應大連市對外開放的需要,已將大連周水子機場擴建為國際航空港。從瀋陽至北京、大連、朝陽、丹東、長春、哈爾濱、牡丹江、青島、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武漢、長沙、成都、西安、太原、海口等地,從大連至瀋陽、北京、長春、丹東、哈爾濱、濟南、煙臺、青島、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地均有直達航線,並有國際航班飛往日本東京。

(6)隨著東北石油資源開發和大連鯰魚灣油港建成,管道運輸有較快發展。在遼寧境內輸油管里程1400多公里,年輸油能力4000多萬噸。

參考文章

遼寧省名稱的由來中國地理遼寧省阜新市細河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遼寧省遼陽市文聖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遼寧省遼陽市巨集偉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清水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遼寧省瀋陽市遼中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遼寧省瀋陽市甦家屯區南部大溝街道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遼寧省瀋陽市新民市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