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J.R.

[拼音]:touzu gang(huashi)

[英文]:Cephalopoda(fossil)

頭足綱是軟體動物門中最高階的1綱,全部生活在固定含鹽度的海水中。大部分頭足動物都能分泌鈣質硬殼,因而能保留大量硬體化石。從數量上統計:現代海洋中生活的頭足動物僅600種左右,而各地質時代儲存下來的頭足類化石卻有900餘屬1萬多種。並且由於它們進化迅速、殼體特徵差異明顯,很多屬種都是鑑定地層年代的帶化石或標準化石。

頭足動物主要以肉食性為主,是最凶猛的無脊椎動物,同時也是體型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古生代的直殼鸚鵡螺,最大者僅外殼長度就幾乎達10米,連同軟體及觸手,估計要超過20米。

頭足類化石儲存在海相碳酸鹽巖和矽質岩之中,少數見於頁岩內,一般為殼體部分。近年來,德國和美國學者已經能夠用 X射線從頁岩中拍出其軟體及觸手的像片。其化石硬體有直殼形、弓角形、旋卷形、塔螺形及鞘狀等。它們與腹足綱的最大差別在於硬殼均可分出胎殼、氣室、住室3部分,具有體管及縫合線構造。

頭足動物最早出現於4億多年前的晚寒武世,奧陶-志留紀為第一個繁盛時期,稱鸚鵡螺時期。僅鸚鵡螺類就有將近二十個化石帶,是這個時期的重要標準化石。古生代後期,菊石逐漸取代了鸚鵡螺的地位。到中生代,菊石類演化到高峰階段,稱菊石時期,共劃分了100多個化石帶,成為中生代地層劃分對比上最重要的元脊椎動物化石。中生代中晚期,內殼類箭鞘形亞綱開始大量繁衍,成為重要的標準化石之一。白堊紀之後,菊石急速絕滅,鸚鵡螺類大幅度衰亡,至今僅保留1屬2種。相反,內殼類的烏賊、章魚、槍鰂等都大量發展,成為頭足動物演化系列的第三個興盛時期。在空間分佈上也隨著由低階向高階進化而不斷擴大;鸚鵡螺類一般生活在溫暖的淺海或濱海,菊石類則可擴充套件至大陸坡一帶,現代頭足類幾乎遍及所有的海域。

此外,頭足動物是一類很好的指相化石,研究它們的殼體構造以及殼質所含的氧同位素,可以幫助人們推測古海洋的環境及溫度。例如,通過計算頭足動物化石隔壁凹度所能承受的壓力,推測它們在海中生活的深度範圍。近年來,美國學者發現鸚鵡螺的生長紋與潮汐有周期性的變化關係。他們認為,鸚鵡螺的氣室每月增加一個,生長紋為每一次潮汐增加一根,從而可以推測地質時期內地球自轉的變化規律。

過去,根據頭足動物硬體的位置及特點分為兩大類:殼在軟體外部的稱外殼亞綱,殼在內部或殼退化了的稱作內殼亞綱或箭鞘亞綱 (Coleoidea)。前者又因有兩對鰓而叫四鰓亞綱。後者只有1對鰓,所以稱二鰓亞綱。其中外殼亞綱又分為3類:鸚鵡螺超目(Nautiloidea)、菊石超目(Ammonoidea)和杆石超目(Bactritoidea)。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學者把頭足綱分為5個亞綱:鸚鵡螺亞綱、內角石亞綱、珠角石亞綱、菊石亞綱及箭鞘亞綱。

杆石類形似直殼鸚鵡螺,體管簡單,位於腹緣,縫合線平緩,具簡單腹葉。從奧陶紀出現,至二疊紀絕滅。以前,有人把它歸到菊石類,也有人把它歸入鸚鵡螺類。60年代初,蘇聯學者把它單獨列為一個獨立的超目。由於杆石類屬種不多,地層意義不大,中國學者多把它歸到鸚鵡螺類去研究。

內殼類頭足動物化石以前統稱箭石(Belemnites),表示它為箭頭狀的化石。它們的硬體分為前甲、鞘和閉錐3部分。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學者把它們和現代內殼類統稱為箭鞘亞綱(Coleoidea)或譯作鞘螺亞綱、鞘形亞綱。此亞綱約有250多屬,並以觸手數目分為十腕目和八腕目。烏賊和狹義的箭石類屬於前者;章魚、魷魚一類屬後者。雖然它們只有疏鬆的鞘或不具硬殼,但從個體發育來看,它們的幼年階段可能像鸚鵡螺那樣生活。箭石類的閉錐與直殼鸚鵡螺十分相似,有胎殼、氣室、住室以及有體管和縫合線。幼年階段後期,由於外套膜向外翻卷,一層一層地分泌疏鬆的鞘體,使之從外殼變為內殼。由於有硬體在體內支撐,使它們運動更迅速、更靈活,因而沒有因環境改變而被淘汰,至今仍大量繁衍。箭鞘類最早出現於石炭紀。在美國伊利諾斯州及中國西藏有所發現。八腕目化石最早見於侏羅紀,例如華麗刺鰂Acanthoteuthis speciosa和原始近鰂 Plesioteuthisprisca均產於西歐上侏羅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