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社

[拼音]:Yindu Bandao Jushi wenhua

[英文]:Megalithic Culture of the Indian Peninsula

南亞次大陸南部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因常以巨大石塊作為墓葬建築材料,故名。分佈範圍北起印度德干高原北部,南達斯里蘭卡。年代約為公元前12~公元1世紀。考古發掘工作始於19世紀下半葉。主要遺址有克里希納河河源地區的婆羅馬吉里和馬斯基等。

聚落遺址的文化層一般很薄,主要遺蹟是墓地。墓地多在聚落南面,墓葬主要有外表以石圈、頂石為標誌的屍骨甕土坑葬;以大甕或陶棺為葬具的土葬;內鋪石板外有石環的土坑葬;單人和多人的石棺葬,間或石棺側壁開有一孔,周圍砌石圈。此外也偶有火葬所剩的骨殖。與墓葬相關,有方形或斜列的立石陣。立石一般高1.5~2.4米有的超過6米。方陣四邊正對四方,常為3~5排,每排相應立3~5石;斜列陣有的達幾百根立石。各類墓葬一般都有陶器、鐵器等隨葬品。推測當時的葬俗是先行曝屍、假埋或焚化,然後收遺骨埋葬。人骨中的短顱特徵反映了居民中有來自伊朗的成分。

陶器以黑-紅陶為主,施白彩或磨光,器形多為帶器蓋的圜底盤和碗,另有圓環形支座、圜底大水罐等。鐵器有帶交叉鐵條以裝柄的扁平斧、穿孔斧、鏟、鋤、鐮、刀、鑿、錛、支架、燈、匕首、劍、鏃、矛、三叉戟、馬銜、馬鑣。紅銅青銅器有鈴、馬頭飾件。石器有石斧、石葉、磨盤、杵。金器僅偶有發現,如冠。墓內還見有用寶石、貝殼、金屬做的飾物,包括蝕刻的肉紅玉髓珠。

居址的文化層較薄和大量的馬骨,說明至少部分居民是遊牧者。在沿用從前聚落的地區,生活則仍以農牧為基礎,種稻,飼養牛、羊、馬、家禽。關於該文化的起源,有人認為與西印度、中印度或地中海東岸的巨石建築有關;也有人認為,系印度西北的達羅毗荼人為雅利安人所迫而南下,在途中吸收了鐵器、黑-紅陶和巨石建築等文化因素而形成;還有人主張系本地的傳統與來自高加索、伊朗、中亞石冢墓民族的影響相結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