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矛盾方面與非主要的矛盾方面

[拼音]:Miandian dianying

[英文]:Burma, cinema in

緬甸從1910年起就進口外國影片,以印度和英國的最多。被稱為緬甸電影之父的吳翁貌從1911年開始鑽研電影的製作技術。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於1919年完成第一部緬甸紀錄片《赴英談判的緬甸代表吳吞幸的葬禮》。1921年,他集資創辦了緬甸第一家電影公司──緬甸電影公司(1923年歸緬瑪阿瑞公司),自導自攝,完成了第一部無聲故事片《愛情與美德》,一舉成功。之後又拍攝《農村姑娘瑪努》,更是博得觀眾好評,緬甸的電影製片業由是發展起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仰光、曼德勒、毛淡棉、臘戍等城市裡不斷湧現新的電影公司,但能夠長久維持下來的不多。雖然,英緬公司於1931年即已攝製出緬甸第一部有聲故事片《勃迪克亞金屋和梭羅王》,但由於緬甸電影院大部分沒有還音系統,所以無聲片的攝製一直持續到1957年才終止。20~30年代的影片以愛情片和家庭倫理片為最多,此外也有歷史故事片、神話故事片和佛教故事片以及少量喜劇片和打鬥片。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電影業完全停頓。大戰結束後,自1946年下半年始,各電影公司才又開始拍片。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緬甸的電影工作者即拍出過反對英帝國殖民主義的影片。大戰後,在民族獨立運動日趨高漲之中,緬甸的電影工作者為爭取民族獨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各公司拍攝出一些喚醒民眾、教育人民、鼓舞鬥志的反殖民主義、爭取獨立的影片,如《游擊隊》、《血盟同志》、《第一號敵人》、《革命之死》、《勇敢的青年》、《血與土地》等。

1948年,緬甸宣告獨立,電影事業隨著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又湧現出一批新的電影公司。同時,部分電影公司開始掌握了彩色片的技術,攝製出《愛得對》、《愛情的傳統》、《佛的一生》等16毫米彩色影片,但是由於資金不足、攝製成本高、技術要求高等原因,產量很少。1951年,緬甸政府投資創辦了新聞紀錄影片公司。攝製出的第一部大型紀錄片是《我們的聯邦》。新聞紀錄影片公司是緬甸唯一的紀錄影片攝製機構,也是唯一的國營製片公司。政府為了提高電影藝術水平,激發電影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拍出更多的優秀影片,於1952年成立了電影評選委員會,每年評選最佳影片和最佳演員。雖然政府支援和鼓勵本國電影的生產,但是由於在緬甸沒有完整的電影生產基地,故事影片的生產還是有很大的困難。50年代著名的影片有《孿生姐妹》、《自己的孩子》、《愛之花》等。1962年,政府規定各公司在拍攝新片之前,要首先將劇本送交有關政府部門審查,獲准後才能開拍,1963年,政府審查機關撤銷了自1948年以來攝製的數十部鬼怪片的放映權,使鬼怪片自此基本絕跡。60年代著名的影片有《愛情的淚》、《妙塔林林》、《馬馬中尉》、《國外的印度人》等。

1972年,緬甸政府宣傳部將政府的幾個電影機構合併為緬甸電影公司,主管所有影片的審查、發行、放映和新聞紀錄片的攝製。1976年,緬甸電影理事會改組為緬甸電影理事會組織委員會。這是一個群眾性組織,由著名電影導演、演員、劇作家、作曲家和電影公司老闆們組成。該組織負責向政府有關部門轉達電影界的意見,彙報電影界的工作,加強各公司之間的聯絡和合作。70年代以來由於電影界的一再呼籲,政府也較前重視電影業的發展,儘可能地提供電影界所急需的膠片、化學藥品及各種器材。緬甸80年代平均每年攝製70~80部故事影片。從內容上看,愛情及家庭倫理片佔絕對多數,其次是武打片、神話故事片等,情節都比較簡單,藝術及技術質量一般。

全緬甸共有電影院 400多家,全部國營。電影雜誌有兩種:《緬甸電影》和《電影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