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革命博物館

[拼音]:Shang-Zhou taoqi

商周時代製作的各種陶製品是商周考古主要內容之一。商周時代的製陶業上承新石器時代,並有很大的發展。這一時代的白陶質地精緻,顯示出製陶的高水平,此外還燒製出硬陶和原始瓷器,為瓷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在器類上,生活用具佔絕大多數,瓦和瓦當等建築用的陶器也迅速發展。陶器出土的數量極多,因此對研究當時社會的經濟生活及各時代文化的分期、斷代,都有重要意義。

質料

主要有泥質陶、夾砂陶、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幾種。泥質陶的數量最多,主要為日常生活用的食器和水器,可分灰陶和紅陶兩大類,前者數量較多,是在還原氣氛中燒成;後者則是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燒成溫度均在800℃左右。

夾砂陶陶土中加有砂粒等羼和料,以提高陶器的耐熱效能,所以夾砂陶多用於製作炊器。夾砂陶也有灰陶和紅陶兩種,數量略少於泥質陶。兩者合計約佔陶器總數90%以上。

白陶以瓷土或高嶺土為原料,燒成溫度約在1000℃左右,器表和胎質都呈白色。商代的白陶有粗細兩種,前者在龍山文化時已有發現;後者表面磨光或雕刻紋飾,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白陶,胎質純淨潔白,器表多有饕餮紋、夔紋、雲雷紋等仿青銅器紋飾,是白陶中最精緻的產品。西周以後,白陶器衰落。

硬陶的表面大都拍印幾何形圖案紋飾,故亦稱印紋硬陶。其質料為含鐵量較高的陶土,燒成溫度也較高,約在1150℃左右,胎質細膩,硬度在其他陶器之上,有的胎體已經燒結,擊之清脆有聲。硬陶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大多用於燒製各種盛儲器。

原始瓷器亦稱釉陶。其質料和硬陶基本相同,只是含鐵量較低。原始瓷器器表多敷一層石灰釉,呈青色或青綠色,燒成溫度約在1200℃左右,胎質燒結,呈灰白色,吸水性很弱,擊之有金石聲。原始瓷器是商周製陶業的一大創造,也是中國製陶業的一個轉折點,它最早出現於商代中期,西周時期有較大發展,器形多為豆類容器。原始瓷器亦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數量和器類都遠較黃河中下游地區為多(見商周原始瓷器)。

製法

從陶器上遺留的製作痕跡可知,商周陶器的製法主要有輪制、模製和手製。輪制是在陶輪上將陶土提拉成形。平底器如盆、罐、缽等,都是在陶輪上做出器身後另行接底。圈足器如簋、豆等則是器身和圈足分別輪制,再粘接而成。板瓦、筒瓦等建築用陶則是先在陶輪上拉成圓筒,然後切割而成。模製一般都用於製作鬲、甗類三足器,三個空足分別用模子做成,粘接成一體後上介面緣部分。有的鬲則是用陶輪製成圓筒,一端按三等分向裡捏成三角,接縫處用泥條粘補,另一端用陶輪做出口緣。此外,方形器和建築用的磚也為模製。手製陶器中泥條盤築法使用最廣,一般大型器物都用此法制成。小型器物以及器物附件如器耳、鈕、鋬等,也都為手製。

製成的陶坯在半乾時還要作進一步的加工整形:將陶墊襯托在器物內壁,用陶拍或木拍輕輕拍打器物外壁,以使陶胎更加緊密,器形更加規整,不少商代陶器內壁的密集凹點就是這樣形成的,併成為商代陶器的獨特的標誌。

紋飾

出於拯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2596.html' target='_blank' >鋪展討械男枰蛭似魑鐗拿攔郟討芴掌鞽孛嫣脹猓話愣家雲鞅斫心ス猓蚣由細髦只ㄎ啤W鈧饕奈剖問巧疲送庥杏∥啤⒖袒啤⒏郊傭鹽啤滴坪筒駛嫻取I剖怯貌派擁南改竟骰蚰九腦諤張韉謀礱婀鮁夠蚺拇蚨緯傻摹I討芴掌魃系納疲縉詰謀冉舷福步瞎嬲砥詼啻稚疲坪勱下搖S∥葡滌糜∧T諤張靼敫墒庇≡諂鞅恚渫及贛蠸形紋和回紋等。硬陶上普遍飾有印紋,花紋的樣式有云雷紋、葉脈紋、方格紋、曲折紋和米字紋等。刻劃紋是用鈍尖的骨器在陶坯半乾時刻劃在陶器表面的,其種類有弦紋、三角紋、篦紋等,一般都飾於泥質陶器上。此外,還有在器表刻饕餮紋、夔紋等花紋的,最突出的是商代晚期白陶上的紋飾。白陶的表面通常還刻有精細的幾何圖形,它是先在陶器上繪出紋樣,然後在器表雕刻出富有立體感的紋飾。這類紋飾都仿自青銅器。附加堆紋原是為了加固陶坯而在接合部位加貼的泥條,以後逐漸演變為裝飾手法之一。這類紋飾在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中比較盛行,商周陶器上較少施用,陶鬲上的圜絡紋和齒狀凸飾即屬此類。暗紋是在陶坯半乾時,用圓鈍的骨器在表面劃出花紋,然後打磨器表,陶器燒成後,器表成光亮的磨光陶,所劃的花紋即成暗紋,種類有弦紋、鋸齒紋、網形紋、螺旋形紋等,多見於隨葬陶器上。彩繪是在陶器燒成後,用紅、黃、黑等色彩繪出各種花紋,圖樣有云雷紋、菱形紋、渦紋、鋸齒紋、蟠螭紋等。彩繪亦多見於隨葬陶器之上,西周以前少見,東周以後較盛行。

類別和器形

商周陶器的種類可大致分為生活用陶和建築用陶,此外有少數紡輪、網墜、彈丸等。

生活用陶除日常生活所用器皿外,也包括墓葬中的隨葬陶器。後者有實用器,也有明器。常見的生活用具,炊器有鬲、甗、甑、鼎、釜;食器有簋、豆、盂;飲酒器有盉、觚、爵、斝、尊、壺;儲盛器有罐、盆、甕、缸、大口尊以及器蓋等。總的說來,商周陶器是連續發展,一脈相承的,但不同時期陶器器類也有不同,而同類器物在不同階段器形也是有區別的。商代陶器中酒器比較多,西周以後,盉、觚、爵等酒器少見。簋則從商代一直沿用到西周早期,西周晚期以後不見。東周以後,鼎、釜逐漸代替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炊器。在隨葬陶器中也有類似的變化,商代墓中多隨葬觚、爵類酒器,西周墓多隨葬鬲、簋、罐、豆、盂等器,東周以後,多隨葬仿銅陶器,北方多用鼎、豆、壺,南方則多用鼎、敦、壺或鼎、簠、壺。鬲是商周陶器中最主要的器形。商代早期的鬲多卷沿,深腹,高尖錐袋狀足,中期以後多折沿,腹部變淺,鬲襠變矮,足尖漸短。西周陶鬲除袋足鬲外,出現三足之間內凹的“癟襠鬲”和仿銅陶鬲。東周以後的陶鬲,足部逐漸消失,發展為圜底的陶釜。豆的變化也很明顯,從商代的深盤粗柄豆到西周晚期的淺盤細柄,中腰有稜,後又發展到東周時期的淺盤細柄豆。其他器形也都有不同的變化。

建築用陶有水管、板瓦、筒瓦、瓦當、瓦釘以及各種形狀的磚。商代早期的供排水用的陶水管一端大,一端小,長42釐米。商代晚期的兩端較一致,且出現三通管。西周的陶水管有長達1米的。到東周時,排水管直徑加大,且用於疊構井圈。根據現有的資料,瓦是從西周時期才開始使用的,有板瓦和筒瓦兩種。西周的板瓦比較大,表面有繩紋,其上有瓦釘或瓦環,長約50釐米左右,東周時期見有凹字形的板瓦。西周時期的筒瓦,表面有繩紋或雲雷紋,有長45釐米的,也有較短的。西周時期瓦當很少見,東周時期有很大發展,瓦當上都有各種各樣的花紋。磚是東周時期出現的,一種是鋪地用的長方形小磚,另一種是大型的空心磚,都用於大型建築的臺階。

刻劃符號和陶文

在商周陶器上常常有一些單個的刻劃符號或陶文,據考證,其中有些是數目字,有些是人名等。江西清江吳城遺址的商代陶器上有10多字的陶文,有人認為它與甲骨文字不同,是一種已經失傳了的文字。在東周的陶器上出現很多陶文戳記,有的標誌製陶所在地;有的除地名外,還有姓氏、人名,標誌著私營製陶作坊的大量出現。

參考書目

中國矽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李濟:《小屯》第三本:《殷虛器物·甲編》,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