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縣屈原紀念館

[拼音]:jiangnan sizhu

[英文]:south Yangzi string and pipe ensemble

中國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辛亥革命以後,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國樂研究社”等組織。經常演奏的曲目有《歡樂歌》、《雲慶》、《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號稱“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鴿飛》、《高山》、《流水》、《疊層樓》等樂曲也較流行。江南絲竹的樂隊編制一般為7~8人,少則3~5人。常用樂器有二胡、小三絃、琵琶、揚琴、笛子、簫、笙、鼓、板、木魚、鈴等。演奏《四合如意》時,間或採用“雙橋”形式,即使用加倍的樂器編制。另外,也有由兩人演奏的形式,如用二胡和簫。

江南絲竹的音樂結構主要有板式變化和曲牌聯綴兩種型別,以板式變化手法最有特點。它往往以1個曲牌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減字的手法發展為幾首獨立樂曲。如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演變為 5支樂曲,習稱“五代同堂”。它演變的程式是由快到慢,由簡到繁。第1曲《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簡樸;第2曲《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動明快;第3曲《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輕快,較為平穩;第4曲《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流暢,速度適中,在5曲中為最著名者;第5曲《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緩。這5支樂曲既可分別獨立演奏,亦可按演奏程式相反的方向,如從第5曲《慢六板》開始,由慢到快,由繁到簡地依次聯綴演奏。

江南絲竹旋律抒情優美,風格清新流暢。笛子演奏注重氣息的運用,高音悠揚清遠,低音含蓄婉轉,音色醇厚圓潤,常用打音、倚音、贈音、震音、顫音等技巧潤飾旋律。二胡弓法飽滿柔和,力度變化細膩,左手慣用透音、帶音、左側音和勾音,尤以各種滑音技法,構成江南絲竹細膩清秀、明快健朗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