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書畫舫

[拼音]:erlü beifan

[英文]:antinomies

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I.康德哲學的基本概念。指雙方各自依據普遍承認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公認為正確的兩個命題之間的矛盾衝突。康德認為,由於人類理性認識的辯證性力圖超越自己的經驗界限去認識物自體,誤把宇宙理念當作認識物件,用說明現象的東西去說明它,這就必然產生二律背反。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列舉了 4組二律背反:

(1)正題:世界在時間上有開端,在空間上有限;反題: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無限。

(2)正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單一的東西構成的;反題:沒有單一的東西,一切都是複合的。

(3)正題:世界上有出於自由的原因;反題:沒有自由,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則。

(4)正題:在世界原因的系列裡有某種必然的存在體;反題:裡邊沒有必然的東西,在這個系列裡,一切都是偶然的。康德強調,這4組二律背反不是任意捏造的,它建築在人類理性的本性上,是不可避免的。康德由此看到了理性認識的辯證性,看到了哲學史上各對立派別主張的衝突,指出獨斷認識的片面性,為德國唯心主義辯證法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康德還認為二律背反的揭露,是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他自己哲學的正確性,證明人決不可能超越現象去認識物自體。康德還認為,在實踐理性和判斷力中同樣存在二律背反。在道德領域裡,康德認為道德的普遍法則不可避免地要進入感性經驗,否則就沒有客觀有效性,於是在人的身上必然發生幸福和德行的二律背反,二者只有在“至善”中得到解決。在美學領域裡,康德提出興趣和概念的二律背反,目的在於揭露經驗派和唯理派的觀點在美學上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