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圖書館

[拼音]:Xiongnu jinshijian

[英文]:Hun Gold Ornaments

中國古代北方匈奴族的金質裝飾用品。多為黃金製作的首飾及冠、帶、佩飾之類。大都出自公元前 3世紀至公元 1世紀的匈奴族墓葬,出土數量不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以1972年內蒙古阿魯柴登戰國晚期匈奴墓出土的金飾件最豐富,計有金冠飾、大型虎咬牛紋金飾牌、鑲寶石虎鳥紋金飾牌與虎形、羊形金飾片等帶飾、嵌綠松石金耳墜、金項圈、金串珠、金鎖鏈與刺蝟形、羊形金飾等 200餘件。造型生動新穎,工藝精細,其中以金冠飾最具特色。由一鷹形冠頂飾和 3條金冠帶組成。冠頂飾的下部為厚金片捶打成的半圓球體,表面鏨有四狼咬四羊的浮雕圖案,球體頂端立一展翅金鷹,鷹的頭、頸用兩塊綠松石磨製而成,用一根金絲從鼻孔穿入,通過頸部與腹下相連,雙眼用金片鑲嵌,頭頸可左右搖動,整個冠頂構成了雄鷹傲立鳥瞰狼咬羊的生動畫面。金冠帶呈半圓形,三條冠帶的中間部位均為髮辮紋,兩端分別有相對襯的虎、馬及盤角羊半浮雕圖案,背部有榫鉚,可插合成一個完整的圓形冠帶。這件金冠飾可能為匈奴部落酋長或王的冠飾。此外,陝西省神木發現的圓雕鹿形鷹喙怪獸金冠頂飾與一對金虎形帶飾,內蒙古準格爾旗西溝畔出土的刻有“一斤五兩四朱少半”、“一斤二兩廿朱少半”及“故寺豕虎三”等漢字款識的虎豕咬斗紋金飾牌、包金臥羊帶飾、金指套、金耳環、劍鞘包金飾片,遼寧省凌源縣發現的金鹿、金虎等,也都是匈奴金飾件的優秀代表作品。其中刻有漢字款識的虎豕咬斗紋金飾牌為戰國時期的字型,衡制受到秦的影響,反映出匈奴部落聯盟與中原各諸侯國間的密切關係和文化交流情況。匈奴金飾件最突出的特徵是造型與裝飾藝術獨具特色,多以草原地區習見的動物形象作為裝飾圖案,並以鈑金、澆鑄、捶揲、鏨刻、壓印、扭絲、焊接、鑲嵌等工藝技巧和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將金飾件塑造成形態生動的各種鳥獸形象,富有濃郁的遊牧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民族風格,是匈奴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