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

[拼音]:dijiaxuezheng

[英文]:hypokalemia

血清鉀低於3.5mmol/L的現象,嚴重者血鉀可降至2mmol/L以下。低鉀血癥與缺鉀不同。缺鉀指體內鉀總量減少。低鉀血癥可能反映缺鉀,但因鉀稀釋或轉移入細胞內所致的低血鉀並不反映缺鉀;血清鉀濃度正常或高者,細胞內仍可缺鉀(如失水濃縮或鉀外移時)。主要表現為神經肌肉功能紊亂、心電圖異常及腎臟、胃腸道症狀。

病因

可分四類:

(1)攝入不足。如進食不足、禁食、吞嚥困難、昏迷者長期不食或自腸道外補給不含鉀鹽的液體。

(2)由消化道丟失過多。如嚴重腹瀉、嘔吐、胃腸減壓手術後瘻管、經常應用導瀉藥等使含鉀豐富的消化液大量丟失。

(3)經腎臟排鉀過多。如應用利尿藥、脫水藥,長期靜脈輸液未補充鉀鹽,急性腎功能不全多尿期,慢性腎炎等。遠曲小管性酸中毒時,Na+-H+交換和尿酸化發生障礙,使Na+-K+交換增加,腎排鉀增多。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多時尿排鉀亦增加。

(4)體內鉀分佈異常。如家族性週期性癱瘓或胰島素作用可使糖原合成增加而造成低血鉀。

臨床表現

缺鉀的嚴重程度與細胞內外鉀濃度之差密切相關,又取決於低血鉀發生的速度、持續時限及病因。長期應用利尿藥所致的低鉀多系逐漸形成,故臨床表現不嚴重。短時間內發生的低鉀可致猝死。血pH值及其他血電解質濃度也與症狀輕重有關。嚴重低血鉀伴酸中毒時,由於細胞內的鉀移至細胞外,低血鉀症狀可減輕,如糠尿病酸中毒。但隨著酸中毒的糾正缺鉀症狀可迅速加重。

(1)神經肌肉系統:當血鉀低至2.5mmol/L時,神經肌肉症狀即明顯。肌無力常是最早最突出的症狀,全身肌肉無力甚至癱瘓,重者腱反射消失,呼吸肌麻痺。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有抑鬱、嗜睡、定向障礙及精神紊亂等。

(2)消化系統:腸蠕動減弱。輕度缺鉀時僅有輕度腹脹、噁心、便祕。嚴重低血鉀時可出現腸麻痺,甚至麻痺性腸梗阻。

(3)心血管系統:輕度低血鉀者多見竇性心動過速、房性期前收縮或室性期前收縮。重度低血鉀可致室上性或室性心動過速及室顫等乃至猝死。因心肌收縮力減弱,血管緊張度降低,出現心音低鈍、心臟擴大、心功能不全、低血壓等。心電圖改變為T波低平然後倒置,U波出現或與T波融合,S-T段下降,Q-T(Q-U)延長及房室傳導阻滯(見圖)。

(4)腎臟:因腎小球濾過率和腎血流量降低,腎濃縮功能下降而出現永續性低比重尿,甚至腎性尿崩症,這可能與遠曲小管上皮細胞受損和對抗利尿激素的反應降低有關。

(5)代謝性鹼中毒:因血鉀降低,細胞內的鉀離子轉移至細胞外,而細胞外液的氫離子進入細胞內,使細胞外氫離子濃度下降而致鹼中毒。因細胞內鉀降低,腎小管分泌鉀離子減少, Na+-K+交換減少而Na+-H+交換增多,尿排氫離子增加而加重鹼中毒。因尿中氫離子增加,尿呈酸性。

診斷

根據為失鉀的病史、臨床表現、血鉀<3.5mmol/L及低血鉀的心電圖圖形。

治療

補給鉀鹽前,必須改善腎臟功能。因為在腎功能紊亂時,若有脫水、迴圈衰竭等情況,鉀的排洩受到抑制,此時補鉀易引起高鉀血癥。在尿量甚少或無尿的病人應先補充血容量,輸入生理鹽水或2:2:1液,待尿量增多達30~50ml/h後再補充鉀鹽。鉀的進入細胞依靠正常細胞的代謝功能,正常情況下補充的鉀需要15小時才能與細胞內鉀達到平衡。若有缺氧及酸中毒,細胞功能尚未恢復則所需時間更長,甚至數日才能達到平衡,若在此期間補鉀過快,可引起高鉀血癥。故對嚴重病例多采用緩慢靜脈點滴法。輕症病人可口服鉀鹽。氯化鉀比較適宜,尤其對嘔吐或高位小腸瘻引起的鉀缺乏,此時常伴有低氯性鹼中毒。治療缺鉀與治療缺鈉不同,不能快速補充,否則血鉀濃度太高,心臟易突然停搏於舒張期而造成死亡。一般補鉀至血鉀濃度正常,或病人能進食時即停止。如果必須繼續補鉀,可口服含鉀的檸檬酸鹽或磷酸鹽。不能口服的病人可用氯化鉀靜脈緩慢滴入。

參考文章

一例奶牛低鉀血癥的診治牛低鉀血癥的臨床表現有哪些?醫療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