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簡夫

[拼音]:jiju

戲曲劇種。1958年,周恩來提出東北應發展自己的戲曲劇種,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1959年初,吉林省在東北二人轉曲藝形式的基礎上建立了吉劇。隨後建立了吉林省吉劇團,進行新劇種的實驗工作,提出“不離基地,採擷眾華,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方針。20餘年來吉劇發展很快,成為省內外群眾喜愛的劇種,現已發展到15個吉劇團。吉劇的代表性劇目有《藍河怨》、《桃李梅》、《包公賠情》、《燕青賣線》、《搬窯》以及《江姐》、《雨夜送糧》等。其中《包公賠情》、《燕青賣線》和《桃李梅》,於1980年先後攝製成影片。

吉劇唱腔選自二人轉唱腔中群眾最熟悉的曲牌,後來形成柳調和嗨調兩種聲腔。唱腔結構是以板式變化體為主兼用曲牌專調的綜合體制,又在東北民間吹打樂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改編成牌子、行弦等一套吉劇器樂曲。吉劇的伴奏樂器以板胡、嗩吶為主,還創造了長於抒情的吉劇喉管,並把箏加進了吉劇樂隊。吉劇的表演藝術是在二人轉四功(唱、說、扮、舞)一絕(手絹、扇子等絕技)的基礎上,博採其他劇種之長逐步形成的。它擅長運用手絹功、扇子功和水袖功,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