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萬博人

[拼音]:Li Hongzhang

中國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晚清軍政重臣。字少荃,合肥人。道光進士。咸豐三年(1853)在原籍辦團練對抗太平軍。八年,赴江西入曾國藩幕府。十一年冬,奉命赴皖北募勇。他以淮南團練為基礎,仿湘軍營制,編練成淮軍。次年率部赴上海,升江蘇巡撫,在英、法、美侵略者的支援下,大量購置洋槍洋炮,僱用外國軍官,裝備和訓練淮軍,與太平軍作戰。夥同英國軍官C.G.戈登為頭子的“常勝軍”,採取先剪枝葉、後圖根本的作戰方針,先後奪佔蘇(州)、常(州)一帶,配合和保障湘軍攻陷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今南京)。他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即在上海、蘇州創辦小型洋炮局,仿西法制造炮彈。同治四年(1865)署兩江總督,將原辦洋炮局分別合併擴充為江南製造總局和金陵製造局,依靠進口原料,僱用洋匠,採用西方先進技術,製造槍炮、彈藥、輪船,用新式武器裝備清軍。五年,繼曾國藩為欽差大臣,赴山東、河南一帶“剿捻”。在承襲曾國藩“剿捻”方略的基礎上,提出了“扼地兜剿”的方略,部署重兵,先守膠萊河,繼扼運河,于山東、江蘇間鎮壓了東捻軍。七年,又在陝甘總督左宗棠等配合下,集中十餘萬清軍,在直隸(約今河北)、山東間鎮壓了西捻軍。九年,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參與掌管清政府的外交、軍事、經濟大權。利用海關稅收購買外國軍艦,修造旅順口、威海衛軍港,同時在天津、大連、威海分別設立水師學堂、武備學堂和水雷學堂,並抽調軍官赴德國學習,仿歐式練兵,於光緒十四年(1888)編練成北洋海軍。李鴻章對外主和議。十年(1884),中法戰爭中,他主張“乘勝而收”,與法國訂立了《中法天津條約》。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中,他幻想“以夷制夷”,避戰求和,導致陸軍慘敗和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以全權代表身份赴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他主張鎮壓義和團,支援“東南互保”,後被任命為全權大臣,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不平等的《辛丑條約》。次年九月病死。諡文忠。遺著輯為《李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