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王氏墓地

[拼音]:xuexi dongji

[英文]:learning motivation

直接推動人去學習的內部動因,是人類行為動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的任何一種行動的發生總有一定的原因,它可能是由於外部情境與事物的影響,也可能是受了內部心理力量的支配,但一般都是內外兩方面許多力量互動作用的結果。心理學通常把直接推動行為的內部動因稱為動機,而把激起動機活動的外部因素稱作誘因(Inducement)。動機儘管是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但它仍然是客觀的社會生活需求或自身生理需求在人腦中的反映。正如F.恩格斯所指出的:“就個別人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願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

學生的學習活動也一樣,他們是否積極去學習、為什麼去學習、樂意學習什麼、學得怎麼樣,都跟學習動機有直接的關係,當然也跟影響學習動機形成的外部原因有密切的關聯。引起學生學習的外部原因多種多樣,從大的方面看,是社會的發展對年輕一代提出的掌握人類積累的知識和行為規範的要求,這通常是以國家設立學校、確立教育制度、規定義務教育等方式表現出來;從比較具體的方面來看,是父母和教師對兒童的期望、態度、獎懲,以及他們為其創設的學習情境與條件等。這些外部原因,必須通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或激起學習需要或動機,才能對其學習發揮推動作用。沒有外力的影響與推動,人就不會產生學習的需要或激起強烈的學習動機;但如果人們的學習缺乏內部動力,即使外界有值得學習的事物與知識,往往也不能引起學習的積極性,甚至督促也無濟於事。從後一意義上說,瞭解、研究與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很必要的。

研究表明,學習動機不是單一的結構,而是由各種動力因素組成的複合體。其中包括:學習需要,學習興趣、愛好,對學習必要性的認識,學習的情緒、意志因素等。

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前者是引起學習的原因,後者是學習要達到的結果。但是,學習目的又常常是引起學習動機的誘因,對學習動機的激發、維持起支配和調節作用。

學習動機的分類

蘇聯心理學家А .Н.列昂節夫、Л.И.包若維奇等把學習動機分為兩大類,即“直接激發活動的”動機(如對學習活動或學習內容的興趣、克服學習困難的歡快等)與“確定活動意義的”動機(如為了獲得父母或教師的表揚、博得同學的尊重、取得高分數準備升學、瞭解到學習的社會意義等)。這兩類動機不僅具有不同的功能、起源與相互制約性,而且都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變化。他們認為,前一類動機對年幼學生往往具有支配作用,後一類動機,特別是與未來需要結合的社會性動機對年長學生越來越顯得重要,但要想使學生能正常地進行學習活動和形成良好的個性,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加以培養。

美國一些心理學家則把學習動機同需要聯絡起來進行探討,如H.A.默裡認為,學習動機主要是個人想得到別人或團體的承認或肯定的 “交往需要” (need for affiliation)與個人想取得優勝、自我改進的“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美國J.M.索裡和C.W.特爾福德把人的學習動機分為交往性動機和威信性動機(或稱追求聲譽的動機)。D.P.奧薩貝爾則把學習動機稱為求成動機,認為是由認知需要、從屬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構成的。

中國教育心理學家一般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或分析其結構:

(1)從起源上看,有直接的學習動機與間接的學習動機。前者指由學習活動本身或學科內容的吸引性而直接引起的內部動力狀態,如對學習活動的好感、好奇心、興趣、求知慾及克服困難的歡快體驗等;後者則指由於瞭解學習的社會意義而間接引起的對待學習的態度,如想滿足成人的期望,博得集體輿論的好評、爭取做優秀生、志願升學或就業,為建設事業或實現人類理想作貢獻等。直接的學習動機比較具體,帶有更多的近景性,且有實效;間接的學習動機具有更多的社會性與理智色彩,既富有遠景性,又有概括而持久的定向作用。兩者雖有質的差別,但是它們是相互制約的。教育者若能促進學生這兩類動機的發展與有機結合,就會使它們成為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巨大動力。

(2)從內容的性質上看,學習動機有水平高低與正誤之分。兒童有了自我意識之後,其學習動機總是跟一定的思想觀念及其傾向一同發展的。當兒童的學習動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情境性的外力影響時,這種他律的動機還是低水平的;而各種學習動機一旦以自己的意識傾向為核心並處處受其支配時,這種自律的學習動機就達到了高階水平。即使是高水平的學習動機也有好壞之別,主要是看它服從於什麼樣的意識傾向與行動,是否有利於社會的前進與發展。如果學生以利他思想或以有利於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原則為核心,其學習動機就是正確的、高尚的;反之,如果他們處處只關心自己,以爭名奪利作為學習的動力,這種學習動機就是平庸的、錯誤的。雖然利己的學習動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它經不起生活的考驗。所謂動機教育主要就是培養學生具有高水平的、正確的學習動機,它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3)從實際效能上看,有主導性學習動機與輔助性學習動機。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往往擁有許多、甚至性質不同的學習動機,但在一段時期內或對待某件事情上,總有一些或一種動機處於實際的支配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而其他動機則退到從屬地位,只起輔助作用或不再起作用。例如,一個學生渴望成為受人尊重的優秀生,但他對數學有興趣而不愛好語文;如果他在語文課上不認真聽講,卻悄悄地做數學題,這說明直接的學習動機在他身上仍佔有主導地位;假若他對兩門課都同樣地努力學習,這就表明間接的學習動機對他說來已成為主導動機。有時候,一些學生只關心自己的成績而不願幫助後進同學學習;而另一些學生不僅自己努力學習,也經常擠出時間給同學補課,這就表明利己的學習動機與利人的學習動機在不同的學生身上佔有不同的優勢。教育者如果希望學生具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不僅應當設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還應當使它統帥各種輔助性的動機,綜合地發揮作用。

學習動機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通過教育教學過程加以培養,比如啟發學生的自覺性;激發好奇心與求知慾,幫助學生通過直觀或實踐活動形成穩定的學習興趣;對於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還可以利用其愛好遊戲或體育等原有動機,通過必須掌握知識才能完成的遊戲或體育活動造成動機的轉移,以形成學習的需要。當學生已經有了種種學習需要之後,為了使他們得到維持、加強或進一步發展,還必須做好動機的激發工作,如採取新穎而生動的教法、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適當開展學習競賽等等。

參考書目

潘菽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美〕H.C.林格倫著, 章志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1983。

〔美〕J.M.索裡、 C. W.特爾福德合著, 高覺敷等譯:《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