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縣打虎亭漢墓

[拼音]:Chuanduankangcheng

日本小說家。生於大阪。自幼失去父母,16歲時祖父又去世。在東京帝國大學國文系學習期間,與人復刊《新思潮》(第6次),並發表短篇小說《招魂祭一景》(1921),博得作家菊池寬的賞識,引起文壇的注目。大學畢業後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以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成名。先後創辦過《文藝時代》、《文學界》等雜誌。曾任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1957年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獲“藝術院獎”和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勳章、西德政府的“歌德金牌”、法國政府的“文化藝術勳章”。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72年自殺。

川端康成早期受歐洲達達派、未來派等文藝思潮的影響,同橫光利一等人發起“新感覺派”運動,主張藝術至上主義,追求“新的感覺”、“新的表現方法”,以及“革新文體”,以對抗自然主義的衰落和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新感覺派衰落以後,川端康成又參加了“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的文學運動。在思想上深受佛教禪宗和虛無主義哲學的影響。

川端康成的作品多為中短篇小說,約 100多篇。早期的作品,如《伊豆的舞女》(1926)、《母親的初戀》(1940)等,大抵是描寫舞女、藝妓、女招待等下層少女的哀傷、憂鬱的生活與純潔的愛情,表現作者對她們的憐憫和同情。後期作品如《千隻鶴》(1951)、《山之音》(1954)、《睡美人》(1961)等,則描寫老少之間、近親之間乃至老人的變態戀愛心理,明顯地走向頹廢主義。

他的《雪國》(1937)、《千隻鶴》和《古都》(1961~1962)是諾貝爾獎金獲獎作品。《雪國》描寫一個舞蹈家追求一個藝妓,當藝妓深深愛上他時,他卻同她保持一定的距離,認為這是一種“徒勞的美”。《千隻鶴》寫主人公同亡父的情人及其女兒之間的戀愛故事。《古都》主要描寫一對貧寒的孿生姐妹,分別在貧富不同的兩個家庭中長大成人。姐姐原先為一個年輕織匠所愛慕。這個織匠因門第懸殊,後轉念於她的妹妹。

川端的作品以虛無主義思想為基礎,從直覺出發,由虛幻、哀愁和頹廢三種因素構成基調,而以病態、失意、孤獨、衰老、死亡來反映空虛的心理、細膩的感情和憂鬱的生活,追求一種所謂頹廢的美。他雖受西方文藝思潮的影響,但重視吸取日本古典文學的精華,並常常運用日本茶道、花道等傳統藝術在作品中加以襯托。他不以故事情節取勝,著重對人物的感情和內心生活的描寫,使心理與客觀、動與靜、景與物、景與人的描寫達到和諧的統一。

《伊豆的舞女》、《母親的初戀》等作品有中譯本。

參考書目

長谷川泉:《川端康成論考》,1965。

川端文學研究會編:《川端康成其人和藝術》,1974。

福田清人等:《川端康成──人和作品》,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