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夜視器材

[拼音]:buluo

[英文]:tribe

原始時代的一種社會組織,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血緣相近的胞族組成。有些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中間缺胞族這一環節。

由於氏族的自然發展,人口不斷增加,一部分人向外開拓新的領域,於是從一個老的氏族分化出新的氏族,幾個新老氏族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部落。有的部落則由若干具有通婚關係的鄰近氏族結合而成。因此,部落已不像氏族那樣是嚴格意義的親屬群體,在血緣親屬關係上已比氏族有所擴大。

有的研究者對部落的形成有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部落與氏族幾乎是同時形成的;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氏族形成先於部落。

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稱,一片相連線的地域,有共同的語言或方言,有共同的經濟(如集體狩獵、生產協作等)及共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婚姻實行部落內不同氏族間的通婚。部落有宣佈氏族所選出的酋長和軍事首領正式就職的權利,也有撤換他們的權利;有共同的宗教觀念及祭祀儀式;有討論公共事務的部落議事會;有一個最高首領,他是酋長之一。有些地區的部落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如北美印第安祖尼部落僅由一個公社組成;東非烏干達的阿姆巴部落由說兩種不同語言的人組成;肯亞的多羅博部落則分散生活在南迪和馬賽部落中間,而缺乏相連線的領域。許多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通常根據共同的方言和文化來劃分部落。因為部落的分割都與方言的變化相關,不同的方言往往形成不同的部落。

美國民族學家L.H.摩爾根對易洛魁人部落作過描述,認為一個印第安部落(見印第安人)是由二個或二個以上的氏族發展而成。由於氏族的自然發展,如人口增加,一部分人向外開拓新的領域,如此久而久之,相距較遠的人們之間產生了方言的差異,於是新的部落便形成了。

在原始社會中,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關係一般是友好的,彼此間的交換和互相聘問就是這種友好的標誌,特別是從母部落分裂出來的新部落,與母部落之間關係更為密切。但是部落的疆域不可侵犯,越界則要引起戰鬥,保衛部落邊界是最神聖的義務。

由母系氏族(見母系氏族制)組成的部落為母系部落,同樣,由父系氏族(見父系氏族制)組成的部落為父系部落。部落一般由低階階段發展到高階階段,即從血緣部落向地緣部落(見農村公社)發展。澳大利亞人的部落可能是部落發展中的最低階段;而印第安易洛魁人的部落則正處在母系制興盛時期;古希臘荷馬時代的各部落已進入父系制階段,並且部落內各氏族和胞族成員已經互相雜居,形成了地緣部落。

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私有制的發展,出現了貧富分化,產生了部落顯貴。顯貴們為了掠奪別的部落的財富和擴張領土,部落間爆發了頻繁的掠奪性戰爭,通常稱這個時期為軍事民主制時期。戰爭使鄰近部落間的矛盾尖銳起來。為了對付強大的敵對部落,若干近親部落或利益相同的若干部落結成聯盟,這種部落聯盟在國家形成之前起過重要的作用。部落及其聯盟組織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而解體。當時由於階級衝突日益加劇,私有制逐漸鞏固和擴大,部落顯貴們越來越重視奪取政治上的統治地位,於是,部落議事會變成了貴族議事會,民主選舉首領變成了首領世襲制,產生了最初的奴隸主,從而使部落及其聯盟組織逐漸被國家所代替。

參考文章

彩虹部落土族園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帶“部落”的詩句大全(15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