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蘇阿爾多,C.

[拼音]:yinyue pinglun

[英文]:music criticism

音樂生活中的一種專門活動,是一定的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通過評論家以書面文字或口頭語言來表達對音樂的褒貶、要求、評價、展望、回顧等的一種特殊方式。良好的音樂評論具有科學性與權威性,對創作、演出、欣賞以及社會音樂生活起相當重要的影響。廣義來說,音樂評論也可包括一般普通聽眾所發表的意見在內。這種意見若形成輿論或呼聲,其力量及影響比評論更大。

音樂評論的物件,通常以音樂作品及演出為主,也可擴充套件到對音樂家、音樂風格、流派、音樂書刊的評價,並常涉及與音樂有關的各種社會現象。音樂評論的表達方式除書籍、報刊、雜誌之外,還可通過集會或其他的公共宣傳手段,如廣播、電視等來擴大評論的影響。評論的內容和形式因不同物件而有差異。如供專門家參考的偏重理論性和技術性的分析;對廣大聽眾則採用較為通俗普及的解說介紹。

音樂評論的目的,在於對所評論的物件作出一定的審美評價。為此,首先必需有一個評價的標準。這個標準因評論家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而有所不同。評論家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歷史時期的具體社會、民族和階級的影響,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宣傳、提倡或傾向於一定的文藝思想,反對或排斥某種文藝思想。在評論中也必然反映出評論家自己的藝術觀、藝術修養、興趣愛好等特點。儘管如此,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仍會形成一個基本的標準。它取決於當時社會上佔主流地位的音樂思潮。這種標準不外從兩個方面來考慮,即社會功利價值標準,包括作品在政治、道德倫理、社會風氣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藝術價值標準,即從內容與形式結合方面是否合乎審美要求和審美理想。大體說來,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標準,常常是符合於社會進步力量的觀點、要求和利益,符合於音樂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因而是比較客觀而具有科學性的。否則,公眾就會拒絕承認這種標準而使評論失去其作用。正因如此,音樂評論往往與當代社會的思想鬥爭、政治鬥爭有密切的聯絡,反映出意識形態鬥爭的複雜性。

音樂評論的標準雖然具有上述的社會客觀性,但在歷史的長河中,由於社會的發展,對音樂藝術自身規律的逐步掌握,對音樂審美教育功能的認識的深化變異,使音樂評論家不斷對以往的標準加以揚棄取捨,又形成新的標準以符合新的社會要求。這樣,音樂評論標準具有社會客觀性與歷史可變性這兩種特性。通常,成功的並對社會起重大影響的音樂評論,必然會有意無意地反映了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表現出社會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因而能帶有進步性、科學性和權威性。

音樂評論所起的作用可以分兩方面來觀察:

(1)對於聽眾來說,音樂評論起著啟發、引導和教育作用。評論對聽眾介紹、分析音樂作品及演出的成敗得失,提高聽眾對音樂的鑑別能力,培養並提高公眾的審美趣味;

(2)對於音樂家來說,音樂評論有助於他們冷靜而客觀地檢驗藝術實踐,進行藝術總結,便於鞏固成果,提高藝術水平;同時評論也代表群眾的要求和希望,有助於音樂家掌握時代的脈搏,為以後的藝術活動指出方向。反過來看,音樂評論之所以能發揮作用,也在於評論家能充分吸收廣大聽眾的意見,知道他們的需求,能以平等的地位與音樂家共同切磋琢磨,理解他們的甘苦。

對音樂評論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應具有高度的音樂修養和鑑賞能力,能理解音樂內容和形式的奧祕,從中取得豐富的感受和體驗。為達到這個要求就必須有廣博的知識積累和文化藝術修養,特別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其次,他應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論水平,能對所評論的物件加以鑑別,發現其優劣得失,並加以分析、概括,作出理論上的說明,特別是從哲學、社會學、美學角度上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審美評價。第三,他應具有科學的頭腦,思維嚴密,善於分析與綜合,判斷準確,有勇氣,有創見,敢於獨樹一幟,對庸俗吹捧、無理的攻擊或帶有偏見的評述敢於抵制,堅持原則,維護真理。第四,還要有高度的寫作水平,能有條理地、準確有力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理想的音樂評論家應集音樂家、美學家、科學家與文學家於一身。

在西方專門論述音樂評論的理論著作不多,近代較有影響的是M.-D.卡爾沃科雷西所著 《音樂評論的原則與方法》、O.湯普森的《實用音樂評論》、法國A.馬沙貝的《音樂評論文集》、英國A.沃克的《音樂評論剖析》等書。

專業性質的評論,在西方是隨著報刊、雜布的誕生而逐漸出現的。當時的評論涉及各方面,例如對J.S.巴赫的評價問題,曾引起J.A.沙伊貝(1708~1776)與A.比恩鮑姆(?~1748)的爭論。在法國,D.狄德羅、J.-J.盧梭、J.LeR.達朗貝爾(1717~1783)對義大利歌劇與法國歌劇的爭論,以及後來許多人對C.W.格魯克與N.皮欽尼之間的“丑角論戰”,都發表在雜誌報刊以及小冊子上,在英國,J.艾迪生(1672~1718)與C.伯尼可算是英國音樂評論的創始人。更有重大影響的是E.漢斯利克,他寫了一系列評論文章,闡明他反對音樂他律論,主張自律論的美學觀點,曾在19世紀下半葉引起巨大的論爭,涉及整個歐洲。兼寫評論的作曲家也不少,如 C.M.von韋伯、R.舒曼、 F.李斯特、 R.瓦格納、H.沃爾夫都是比較知名的。法國作曲家C.德彪西的一系列文章,文筆生動,對音樂有許多創見。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1866~1944)、德國的A.愛因斯坦、 英國的 G.蕭伯納(1856~1950)、E.紐曼、 美國的湯普森在西方的音樂評論界佔有重要地位。在蘇聯,Б.В.阿薩菲耶夫的評論頗受重視。

20世紀以來,在中國,音樂評論也同樣見諸報刊雜誌。起重要作用的當首推聶耳,他在1931年化名“黑天使”所寫的評論,對不健康音樂的泛濫起了鞭撻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音樂評論更受重視,陸續建立起一支評論隊伍,著名的評論家有李凌、趙渢等人。

參考文章

為什麼說白居易是音樂評論家美術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