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清(1821~1856)

[拼音]:shanghai jiaotong daxue

[英文]: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中國一所多科性理工科大學。設在上海。前身為創辦於 1896年的南洋公學。 初創時期,先後設立師範院、經濟特科、 商務班、政治班。1907 年起設定鐵路專科,後又相繼設電機專科、船政科、駕駛班等。學校性質逐漸向工科發展,並注意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30年代初期,學校建成包括理、 工、 管理 3個學院的體系;並形成了“工為重點,理為基礎,兼學管理”的教學思想;樹立和發展了“求實學”、“務實業”的優良學風,使學校逐漸成為當時中國著名學府。1911年辛亥革命後,改為南洋大學堂;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分上海、北平、唐山 3校。在上海的稱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於1922年改名交通部南洋大學;1928年又改名為交通大學,並與北平、唐山部分重新合校。抗日戰爭期間,學校輾轉內遷,1940年在重慶成立分校,1942年改為總校,1945年遷回上海。1946年,學校恢復理、工、管理 3個學院,設有17個系,2個專修科和1個研究所。

1949年上海解放後,學校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50年代初期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學校設有造船工程、機械製造、動力機械製造、運輸起重機械製造、電工器材製造、電力工程、電信工程等 7個系和金工工藝、切削工具、鍛壓、焊接、熱處理、鑄工、工業企業電氣化、電機等 2年制專修科。1957年交通大學分設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實行統一領導。1959年,交通大學兩部分分別獨立建校,稱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

隨著現代化科學的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要,上海交通大學有很大的發展,更新了絕大部分系科和專業,設定了自動控制、船舶動力、工程物理、無線電、船舶製造、電機工程、冶金、機械製造、機車等 9個系和基礎課教學部。1966年,在校學生由解放初期的2200餘人增加到6000餘人。“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教學工作停頓了 7年。1976年10月以後,為了加強學校的領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兼任校務委員會主任。現任校長是著名燃汽輪機專家範緒箕。

交通大學有光榮革命傳統。在1919年“五四”運動中,進步師生就曾高舉“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大旗,走在遊行示威隊伍的前面。1925年“五卅”慘案中,交大學生陳虞欽烈士被英國巡捕槍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交大進步師生英勇鬥爭,走在學生運動的前列,其中穆漢祥、史霄雯烈士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學校有優良的辦學傳統,一貫提倡“求實學,務實業,苦幹實幹”的精神。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 逐步形成了“起點高、 基礎厚、要求嚴”的辦學傳統。1978年以後,學校恢復了應用理科和工業管理專業,建立了文學藝術部等。逐步建成了多科性綜合性的理工科大學。學校重視科學研究,現有船舶及海洋工程、動力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技術、工程力學、系統工程、交通運輸規劃、大規模積體電路和電工及自動控制和上海模具等10個研究所。為發展邊緣學科,學校相繼成立了能源、海洋工程、系統工程、環境保護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和熱科學等6個跨系學科委員會,協調跨學科的科研任務。學校的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發展,至1983 年,已完成科研專案553項, 獲得國家有關部委及省市的重大科技成果獎143項。

1983年,學校設13個系(20個專業):船舶及海洋工程系、動力機械工程系、電工及計算機科學系、電子工程系、材料科學及工程系、機械工程系、應用數學系、精密儀器系、應用物理系、工程力學系、應用化學系、工業管理工程系、科技外語系。本科除個別專業學制為5年外,均為4年。

此外,學校設有文學藝術部,計算中心、理化中心、船模與海洋工程試驗水池、電鏡等67個實驗室,並且正在建造一幢現代化的圖書館。

1983—1984學年,學校有本科生4726人,專科生543人,研究生713人,進修班、夜大學和各種短訓班學生1094人;有 教師1970人,其中教授64人,副教授289人,講師1049人,助教501人。此外,有教學輔助人員652人,兼任教師7人,專職科研人員580人,聘請外國專家159人。

從1896~1949年的53年中,學校共培養畢業生5044人,研究生36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34年中,共培養了本科大學畢業生30399人,研究生816人,業餘大學生789人。他們已成為中國工業交通和科技戰線的骨幹力量。

1978年後,學校除大力發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外,為了對外開展技術交流和合作,投資創辦了“南洋國際技術公司”。1983年9月起正式對外營業。(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