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八月革命

[拼音]:xianjing

道教稱神仙所居的勝境。據《桓真人昇仙記》稱:“有長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寶蓋層臺,四時明媚。金壺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壽之丹,桃樹花芳,千年一謝,雲英珍結,萬載圓成。”道教認為無限美妙的神仙世界,或在天上,或在海中,或在幽遠之名山洞府。

仙境之說源於中國遠古神話。

(1)以崑崙為中心。《山海經》的《西山經》、《海內西經》和《大荒西經》皆謂其為天帝在下界之都邑,百神所在,萬物盡有;方圓八百里,高七萬尺,每面九門,門有開明獸守衛;其下有弱水之淵,外有炎火之山,遠望光芒四射;其上住有黃帝、炎帝、禹和西王母諸神人,宮闕壯麗,園囿精美,奇花異木長在,珍禽祥獸畢呈。《淮南子·地形訓》更有逐步登天之說:“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2)以蓬萊仙境為中心。戰國時期燕、齊、吳、越等濱海地區海上交通漸開,產生了海上“三神山”的神仙世界之說。《史記·封禪書》稱:“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於是,尋找三神山及不死之藥者,從齊威王、秦始皇到漢武帝,延續了二百餘年。

(3)在《莊子》和《楚辭》中,崑崙山和蓬萊仙境的神話合為一個新的神仙世界。其中對得“道”者和神仙之勝境,更有進一步的描繪。《莊子·逍遙遊》雲:“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又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列子》則稱大壑中有五山:“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週旋三萬裡,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裡,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

道教承襲前代神仙傳說,稍加纂綴增益。《雲笈七籤》和《正統道藏》均載有託名漢東方朔所著《海內十洲記》,稱崑崙、方丈、蓬丘等三神山為三島,稱祖、瀛、玄、炎、長、元、流、生、鳳麟、聚窟為十洲,合稱“十洲三島”,皆神仙所居,以為道士修道成仙之歸宿。

南北朝時期,道教汲取佛教思想,神仙觀念和仙境之說亦有變化。《升玄內教經·中和品》稱:“得道之品,莫不有三,上得神仙,中得泥丸(即“涅槃”),下得延年。”並謂修道者須幾經轉生,功德圓滿,方成神仙。於是依佛教三界說,構造神仙所居之天界。《洞玄無量度人經》、《諸天靈書度命經》均謂天界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天。修道者依其修煉程度,達諸天不同境界。《度人經》稱:達此二十八天,尚不免輪轉之苦,只有“學真堪為種人”者,西王母乃迎之登於二十八天之上的“四種民天”。此四天與二十八天,合為三十二天。三十二天之上乃“三清天”,分別為仙、真、聖所居。《元始無量度人經四注》雲:三清境各有宮殿、官署及諸品級之天官,太上老君為太清天仙之首,太上大道君為上清眾真之尊,元始天尊居玉清之上。大羅天為諸天最高境界,為玉皇所治。總合為三十六天。《魏書·釋老志》、《雲笈七籤》和《猶龍傳》均有三十六天的記載。

隋唐以後,隨著道教修煉術的發展,除了神山、神洲和天界等理想中的仙境外,許多名山形勝也被視為神仙所居之洞府,或修道成仙之佳境。較早的記載見於《雲笈七籤》的《洞天福地·天地宮府圖》,稱天下名山中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均為神仙所居處。《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中亦有洞天福地的記載,但與《雲笈七籤》略有不同。

參考文章

到蓬萊尋仙境保健養生瓊臺仙境瑤琳洞中國地理贏洲仙境沂源洞中國地理古代傳說中的仙境蓬萊閣宗教地下仙境九龍洞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