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稅戶

[拼音]:Jinzhongdu

金朝都城。天輔六年(1122),金與北宋聯兵攻遼,金軍陷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按原訂協議交歸宋朝,宋改名為燕山府。不久金兵又侵宋佔燕山府,改稱燕京,先後設定樞密院和行臺尚書省。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三年(1151)四月,下詔自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子)遷都燕京,削上京之號。任命尚書右丞張浩、燕京留守劉筈、大名尹盧彥倫等負責燕京城的擴建與宮室的營造。張浩等役使民夫八十萬,兵士四十萬,就遼南京城的基礎,在東南西面進行擴充套件,並新建宮城。材料取給於真定府潭園。工期迫促,盛暑疾疫流行,役夫深受其苦。貞元元年(1153),新都建成。海陵王正式遷都,改燕京為中都,府名大興。同時又確定以汴京(今河南開封)為南京開封府,改中京(今遼寧寧城西大名城)為北京大定府,加上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總為四京,以備巡幸,海陵王又將原居上京的宗室和女真猛安、謀克人戶遷至中都,以便控制。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復以會寧府為上京,遂為五京。

中都城週五千三百二十八丈(約三十五里餘),方形,城門十三座。南面居中為豐宜門,右為景風,左為端禮。東為陽春、宣耀、施仁。西為麗澤、灝華、彰義。北瀕金口河,有通玄、會城、崇智、光泰諸門。宮城在城中而稍偏西南,從豐宜門至通玄門的南北線上,南為宣陽門,北有拱辰門,東、西分別為宣華門、玉華門,前部為官衙,北部為宮殿。正殿為大安殿,北為仁政殿,東北為東宮,共有殿三十六座。此外還有眾多的樓閣和園池名勝。當時人記載金中都“宮闕壯麗”,“工巧無遺力,所謂窮奢極侈者”。城的東北有瓊華島(即今北京北海公園),建有離宮,以供皇帝遊幸。

為使中都繁榮,海陵王從張浩之請,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免役十年。世宗時期,為了便利漕運,又利用金口河引永定河水,開鑿東至通州的運糧河。但因為地勢的落差甚大,無法控制水勢,運河開成後,很快淤塞。不久,又將金口河填塞,以防永定河洪水氾濫,危及京城。金章宗完顏璟明昌三年(1192),建成了橫跨永定河的盧溝石橋,以利南北交通(見彩圖)。宣宗貞祐二年(1214),蒙古軍圍中都,宣宗南遷南京。次年,城陷,中都遭到破壞。

參考書目

閻文儒:《金中都》,《文物》1959年第9期。

參考文章

金中都水關遺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遼中京、金中都與元大都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