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百老匯

[拼音]:Chaling shipai

明代成化、正德年間的詩歌流派。因該派首領李東陽為茶陵人,故稱。明代自成化以後,社會弊病已日見嚴重,臺閣體阿諛粉飾的文風已不容不變,於是以李東陽為首的茶陵派詩人起而振興詩壇,以圖洗滌臺閣體單緩冗沓的風氣。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官至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著有《懷麓堂集》。李東陽立朝數十年,官居相位,喜獎掖後進,推舉才士,所以門生滿朝,以他為宗而赫然著名者有石珤、邵寶、顧清、羅玘、魯鐸、何孟春等。茶陵派一時成為詩壇主流。

茶陵詩派認為學詩應以唐為師,而效法唐詩則又在於音節、格調和用字。儘管他們作品的思想內容還是比較貧弱並頗多應酬題贈之類,但比臺閣體詩要深厚雄渾得多。如李東陽的《寄彭民望》就寄寓著真情實感,非一般應酬之作。他的《擬古樂府》道學氣味較為濃厚,不過其中仍有倔奇勁健的篇章。茶陵派其他詩人皆有一些可讀的作品。

茶陵詩派不滿於臺閣體,由於他自身仍較萎弱,未能開創詩壇新局面,可是它的宗法唐詩的主張,以及師古的創作傾向,卻成為前、後七子復古運動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