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節約原則

[拼音]:Misaodong

[英文]:rice riot

1918年因米價暴漲而引起的日本人民群眾的大規模暴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資本主義工業的迅速發展和半封建落後農業的矛盾,造成糧食短缺,加之地主、米商預料政府將要出兵西伯利亞,因此囤積居奇,致使米價猛漲。1918年7月23日,富山縣下新川郡魚津町(今魚津市)從事裝卸工作的漁民妻女拒絕外運本縣產的大米,立即在鄰鎮引起連鎖反應,發展為向官府和富豪要求發放救濟米和降低米價的運動。8月5日,訊息在報紙上報道以後,騷動迅速席捲全國。各地民眾紛紛奪取奸商糧店,搗毀富豪住宅,襲擊警察暑,進而焚燒建築物,許多地區的群眾和警察發生流血衝突。在城市的搶米騷動中,以京都、大阪、名古屋、神戶等地最為激烈,參加者主要是自由勞動者、工匠和部落民。(見彩圖)。8月中旬以後,騷動向地方村鎮和煤礦區發展。礦工以炸藥為武器同軍警進行戰鬥,不少農村的租佃糾紛轉變為暴動。騷動一直持續到9月19日,波及1道3府32縣。有33個市、104個町(鎮)、97個村發生大騷動。政府出動軍隊進行血腥鎮壓,被捕群眾達數萬人,其中有2645人被判處各種徒刑。

米騷動是突然爆發的,既無組織,又無計劃;但它沉重打擊了天皇制反動統治,並迫使以陸軍大將寺內正毅為首的內閣下臺。無產階級積極參加這次群眾運動並經受了鍛鍊。米騷動推動了日本工農運動的發展,成為日本現代革命運動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