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訊逼供

[拼音]:Fuzhou Chuanzhengju

中國晚清政府經營的製造兵船、炮艦的新式造船企業。亦稱馬尾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1812~1885)任閩浙總督時建立,稍後由沈葆楨(1820~1879)主持,任用法國人日意格(1835~1886)、德克碑(1831~1875)為正副監督,總攬一切船政事務。船政局主要由鐵廠、船廠和船政學堂三部分組成。1869年6月10日,船局製造的第一艘輪船萬年清號下水。船政學堂(求是堂藝局)設製造、航海兩班,要求學員分別達到能按圖造船和任船長的能力;並派員留學英、法,學習駕駛和造船技術。

船政局創辦經費47萬兩,由提解部庫之四成結款內撥用;常年經費自1866年11月起由閩海關月撥五萬兩,養船經費則由福建省稅釐局提供。1873年經總理衙門批准,另從茶稅項下每月增撥二萬兩。19世紀70年代初,由於經費困難,船政局一度擬製造商船供商人僱領租用,但被總理衙門禁阻。

1884年中法戰爭中,福州船政局遭法軍嚴重破壞。戰後雖力圖恢復,但生產能力大不如前。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更見衰敝。總計從1866~1907年,船局共造成各種船舶40艘。其中在日意格任監督期間(1866~1874)造成15艘大小不同的木質輪船。1874年起,造船業務改由自己培養的技術人員主持,到1895年繼續造成船隻19艘,其中有鐵脅兵船和鐵脅巡海快船(即巡洋艦),並自造複式輪機,船局的技術水平顯見提高。甲午戰爭後到1907年又先後造成7艘。

辛亥革命後,船政局歸海軍部管轄,規定船政經費每月三萬元,從福建省財政廳上繳中央的國稅項下撥用。中華民國初期政局動盪,經費不繼,船局主持人屢易,製造業務無所建樹。1928年改稱海軍造船所。抗日戰爭期間,船廠屢遭日機轟炸,損失嚴重。1949年,國民黨政府逃離大陸時,又拆遷走大部分機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人民政府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