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平法

[拼音]:Qufu Luguo Gucheng

[英文]:Site of the Lu State Capital at Qufu

中國周代魯國都城遺址。在山東省曲阜市區和東、北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長子伯禽於魯,建都於此。到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魯亡於楚,歷時900餘年,是周王朝各諸侯國中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之一。西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封子劉餘為魯王,都此。東漢為東海王劉疆都城,直至漢末。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曾作調查和發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多次進行調查。1958年山東省文物幹部訓練班對遺址進行鑽探和試掘。1977~1978年山東省博物館作了詳細勘察和發掘。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址魯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的圓角長方形,東西最長處3.7公里,南北最寬處2.7公里,周長11.5公里。四周有寬30米左右的城壕,現存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漢,經過多次增築、修補,殘存最高處約10米。共有城門11座,東、西、北三面各有 3門,南面有兩門,門寬7~15米。南面2座門的外側有夾門的墩臺,當為《左傳》記載的雉門及其兩觀。內城居全城的中部偏北,平面近方形,東西寬約 550米,南北長約500 米,東、西、北三面殘存地下的城垣寬10米左右。城內有密集的大型建築基址,試掘證實為春秋至西漢的魯王宮城。城內已探出東西和南北的通路各 5條,皆與城門和重要遺址相通。宮城南有寬約15米的道路通向南牆東門,直指城南 1.5公里餘的夯築臺基。宮城、南東門、“舞雲臺”成直線排列。道路北段兩側各有 3處大致對稱的建築基址,形成魯城內一條由最重要建築物構成的中軸線。這和《周禮·考工記·匠人》所記的國都規劃相類,而與其他東周都城不同,可能反映了西周都城的設計思想。

西周前期的遺址多分佈在大城西北部,西周晚期擴大到東北部。東周遺存則遍佈全城。其中西、北部有西周製陶、冶銅址,西部有東周製陶作坊址,北部和西部偏東有東周鍊鐵遺址,西北部有東周制骨遺址。

墓葬

大城西部分佈 6處西周和東周的墓地。1977年以來發掘 200餘座。墓葬可分甲、乙兩組。甲組墓幾乎都是小型陶器墓,乙組墓有小型陶器墓,也有大中型銅器墓。大型東周墓,墓室面積達一、二百平方米。西周、春秋墓的銅器組合和器形與中原地區一致。有人認為乙組墓是周人墓,甲組墓是土著墓。這兩組墓葬和遺址出土的陶器表明魯文化是融合了周文化和山東商代文化等形成的。

遺物

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器形主要有鬲、甑、盆、豆、罐、甕、缽、盂、盤、鼎、釜、洗、折腹盤等。春秋時期出現盤、蓋豆、鼎、釜;戰國時期出現洗和折腹盤。西周、春秋陶器普遍飾繩紋,流行凹弦紋,春秋時出現暗紋。戰國時期,繩紋逐漸衰退,暗紋、瓦紋流行。此外發現少量西周的筒瓦、板瓦和大量東周、漢代瓦。漢代瓦當多為捲雲紋圖瓦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山東省古物管理委員會設曲阜分會負責魯故城的保護管理工作。1956年以後成立曲阜縣(今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64年在故城中部樹立了保護標誌。1977和1978年劃出重點保護範圍和一般保護範圍,建立了科學記錄檔案和群眾性的保護組織。1984年在各重點保護範圍,樹立了石質標樁。

參考文章

曲阜魯國故城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