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帕赫列列,E.

[拼音]:qingfengting

清代花部亂彈作品,一作《青風亭》。作者不詳。清焦循《劇說》中提到:“今村中演劇,有《清風亭認子》”,並在《花部農譚》中記載了全劇的故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印的《綴白裘》第11集收有《趕子》一折,唱〔批子〕,唱詞為七字及十字句型。〔批子〕是當時流傳於安徽一帶的聲腔。

《清風亭》寫薛榮妻妾不和,妾周氏生下一子,被迫拋在荒郊,被以打草鞋為生的老人張元秀夫妻拾得,取名張繼保,撫育成人。13年後,張繼保在清風亭被生母周氏帶走。張元秀夫妻思兒成疾,每日到清風亭盼子歸來。張繼保得中狀元,路過清風亭小憩。張老夫妻前往相認,但張繼保忘恩負義,不肯相認,把老夫妻當成乞丐,只給他們二百錢。老婆婆悲憤已極,把銅錢打在他臉上,夫妻相繼碰死在亭前;張繼保也被暴雷殛死。此劇又名《天雷報》、《雷殛張繼保》。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 8記有唐代張仁龜故事,與這部作品的內容近似。明秦鳴雷(1518~1593)作有《合釵記》傳奇(已佚),一名《清風亭》,曾在弋陽腔中盛演。描寫同一題材的傳奇,還有魯懷德(生平不詳)《藏珠記》,明代戲曲選集《詞林一枝》、《八能奏錦》、《堯天樂》中收有零折;李宗泰(字華峰,江蘇長洲人,生平不詳)《清風亭》,已佚。《清風亭》在群眾中影響較大,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焦循說到他幼時觀看演出,農村觀眾“其始無不切齒,既而無不大快。鐃鼓既歇,相視肅然,罔有戲色;歸而稱說,浹旬未已”。它揭示了封建社會階級之間的對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道德觀。全劇以雷殛結束,也表現了古代人民懲治惡人的強烈願望。劇作自然、流暢,富有真情實感;《趕子》、《盼子》、《認子》等折極為動人。張老夫妻善良、純樸而倔強的形象塑造得頗為生動,周氏、張繼保的性格也都真實可信。《清風亭》在後世舞臺流傳很廣,徽劇、京劇、漢劇、川劇、湘劇、晉劇、秦腔、豫劇等不少劇種均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