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

[拼音]:Dongxiboliya Nanbu Jinhai Diqu ZaoqiTieqiShidai wenhua

公元前第1千年中期至公元第1千年前半葉分佈於黑龍江中游左岸和下游、烏蘇里江以東沿海地區的一系列文化。這些文化的遺存自19世紀後期以來屢有發現,但直到 20世紀60年代才確知應屬早期鐵器時代。經蘇聯А.П.奧克拉德尼科夫等人研究,已確定4種文化:大致在黑龍江中下游相繼有烏里爾文化、波爾採文化;在烏蘇里江迤東先後有錫傑米文化、夾皮溝文化。

烏里爾文化

分佈於自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至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的黑龍江中下游地區。因黑龍江中游烏里爾島遺址的發掘而得名。居址常建在河湖岸邊,每個村落約有20~50座長方形半地穴式居址,一般面積為50~80平方米,最大的達 200平方米。內部有縱橫的柱列,可能分成小間。陶器中最有特色的是外表磨光並施紅彩的窄頸小底圓腹壺,此外還有罐、碗等。流行泥條堆紋、珍珠紋、各種劃紋和印紋。發現有陶紡輪及邊緣磨平用以加工毛皮的陶片。石器有斧、錛、刀(鐮?)、鋤、磨棒、磨盤、矛、鏃、網墜等。金屬製品所見極少,有小鐵刀、掘土鐵錛、青銅小飾物。工具組合和發現的馬骨等表明,農業和家畜飼養業日漸重要,漁獵仍起很大作用。

波爾採文化

分佈於黑龍江中下游及烏蘇里江以東沿海地區,晚於烏里爾文化。得名於距庫克列沃村4公里的波爾採遺址。村落仍建在河湖岸邊,有的密整合群,如庫克列沃村附近就發現約20個遺址,可能是同一部落的各氏族居住地。每個村落一般有30~40座半地穴式長方形住房,多數由頂部出入,其餘的有門道。陶器製作進一步發展,一座房子中出土的器皿多達 200件,有的高達1米。器類較烏里爾文化增多,以喇叭口球腹壺、侈口有肩大罐、寬沿小碗為特徵。紋飾以小碗上的手指印紋最富特色,也流行各種堆紋、劃紋和印紋。鐵已成為工具和武器等的主要原料,發現有鑄造和鍛造的鏃、矛、刀、短劍、甲片、錛、鉤、錐、針、帶扣等,亦見有少量青銅飾物。石器數量已不多。農業成為主要生計,在波爾採1號地點發掘的10座房子中,即有8座出土黍粒。黍米食物已歸同一房子的一個或幾個家庭儲藏。居民兼營漁獵,發現有陶製的樺皮艇模型。推測當有家畜飼養業。大量的陶紡輪表明紡織業有廣泛發展。根據某些房子中金屬品、軟玉飾物和陶器特別多的現象,推知社會內部已開始貧富分化。這類文化遺存在中國黑龍江省東部也有發現。當屬中國文獻中的古挹婁的遺存。

錫傑米文化

分佈於南至波西耶特灣、東至奧莉加港的沿海地帶,綏芬河和麥河流域的內陸地區也有發現。年代大體上與烏里爾文化相當。得名於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附近錫傑米河河口發掘的遺址。早期研究者稱為“貝丘文化”,又有人因最早的發掘者是М.И.揚科夫斯基而定名為揚科夫斯基文化。村落由密集的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子構成。房子面積一般為 50~200平方米,內有平行柱列,往往不止有1個灶,可能每座房子住一群親緣關係密切的父系家庭。遺址中有大量石磨棒和石磨盤,推測農業已在經濟中佔首要地位。海參崴附近的砂磧半島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87%為家畜,其中豬骨佔半數以上,其次是狗,並有牛。有適於獵捕大型海魚、海獸而可以回收的石魚標頭、海象牙魚鉤。大量採捕海生軟體動物,食餘的貝殼堆積成貝丘。鐵器少見,鑄造的方銎錛的形制與中國東北地區戰國遺址所出者相同。板岩磨製石器發達,有明顯仿金屬器的短劍、矛、石刀等。壓剝技術已消失。骨器很流行。陶器有高頸球腹壺、筒形罐、碗和豆。碗有橢圓形的,類似中國古代的耳杯。壺、碗、豆器表常磨光施紅衣,或於紅衣上再施黑色幾何紋。

夾皮溝文化

主要發現於興凱湖地區和綏芬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得名於烏蘇里斯克(雙城子)附近夾皮溝河谷發掘的遺址。因夾皮溝後改名為克羅烏諾夫卡河,故又稱克羅烏諾夫卡文化。在夾皮溝遺址中,其文化層壓在錫傑米文化層之上;在納霍德卡城附近的布洛奇卡崗遺址中則壓在波爾採文化層之下。這兩處地層關係表明了 3個文化的前後年代序列。夾皮溝文化的長方形半地穴式居址有門道,有的沿牆用石板砌成曲尺形的火炕煙道。陶器以素面的高圈足豆及帶圓柱狀耳的筒形罐最具特色,炊器有甑。仍使用石器,有形體厚重、橫截面近方形、肩柄明顯的“夾皮溝型石斧”。鐵器則有片狀的錛、有鋌小刀等。發現帶耳銅鍋的殘片、青銅鑄造場遺蹟和錫錠,證明當地能鑄造青銅器。出土的石磨棒說明居民可能已從事農業,已知畜養豬和牛。同類遺址在中國綏芬河流域、圖們江流域及朝鮮半島東北部也有發現。當屬中國文獻中的古沃沮的遺存,年代相當於戰國至漢代。

年代與文化關係

根據目前中國的考古研究,鐵器在中國東北的出現不早於戰國時代。因此,以上幾種考古文化的年代範圍,應相當於中國歷史紀年的東周到漢代。波爾採1號地點的放射性碳素斷代資料之一為前980±80年,屬夾皮溝文化的謝米皮亞特谷遺址的測定年代為距今2930±80年,都明顯偏早。蘇聯研究者暫取波爾採文化已經測定的幾個年代資料的平均值,作為烏里爾文化的下限,把烏里爾文化定為前第2千年末至前8或前7世紀,而把波爾採文化暫定為前7~公元 4世紀。對錫傑米文化的年代也沒有一致見解,上限多定為前第2千年末,下限則有前4世紀、前2世紀等不同說法。這些文化的斷代直接牽涉到它們與相鄰文化的關係,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據目前材料看,烏里爾文化和錫傑米文化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波爾採文化可能從烏里爾文化發展而來。但烏里爾文化、錫傑米文化、夾皮溝文化的起源以及波爾採文化與後來靺鞨文化的關係等問題,均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