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藝美術

[拼音]:Kang Ri Zhanzheng

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中國各族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間,中國單獨對日作戰計有四年半時間。到1941年12月8日,日軍襲擊珍珠港,對美、英開戰,中日之間的戰爭,始演變為太平洋戰爭。中國乃與美、英並肩對日作戰,直到日本投降為止。

抗戰前的中日狀況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由於工業發展,需在海外尋求原料和市場,日本政府鑑於各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地區的激烈爭奪,於是決定以“大陸政策”為它的國策,向亞洲大陸發展。日本推行大陸政策的結果,發生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的日俄戰爭、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後,又在淞滬和長城進行武裝侵略,覆在華北製造“特殊化”。在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滅亡中國的嚴重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呼籲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戰,團結抗日,並領導或協助一部分東北愛國軍隊組成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日聯軍,進行遊擊戰爭。但是,國民黨當局對日本的侵略卻採取不抵抗政策,繼續“圍剿”中國工農紅軍,鎮壓和破壞人民的抗日運動,從而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氣焰。日本在侵佔東北四省及把侵略勢力伸入華北後,終於在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時,中日兩國國力對比懸殊。日本是帝國主義的五大強國之一,輕重工業均相當發達。1937年工業總產值達五十五億多美元,年產鋼五百八十萬噸。日本政府大量增加直接軍費,是年即達十三億六千萬日元,佔其國家當年總預算的百分之四十九。其陸海軍在質量與裝備上,均佔絕對優勢。陸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總兵力約二十五萬人;陸海軍航空兵共有九十一箇中隊,二千六百餘架飛機;海軍共有四個艦隊,二百艘大型艦艇,總計七十七萬噸。而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工業落後,生產力薄弱。1937年工業總產值約為十三億美元,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年產鋼僅四萬噸。軍需工業落後,重武器多不能自造,裝備陳舊。陸軍兵力雖有一百八十三個師,計二百零二萬九千餘人,實際能用於戰場者僅八十個師,不到一百萬人;海軍艦艇五十七艘,總計五萬九千噸;空軍僅有戰鬥機三百零五架。中國依靠的是軍隊及民眾的高昂士氣,以血肉之軀,與侵華日軍拼鬥。

國共合作抗日御侮

1937年7月7日夜,駐豐臺日本華北駐屯軍於北平(今北京)西南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詭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中國軍隊駐地宛平城搜尋。中國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第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拒絕了日軍的要求,於是日軍在 8日拂曉向宛平城射擊,中國守軍奮起抗擊。史稱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爆發之日,正值國共兩黨商談團結抗日之時,中共中央即於 8日釋出《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指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軍的侵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軍的新進攻。同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電令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應以不屈服、不擴大的方針,就地抵抗。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的境界”,“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抗戰到底”(見彩圖)。

8月13日,日軍突然向上海的中國守軍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奮起還擊,淞滬抗戰遂告爆發。次日,國民政府發表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15日,蔣介石下達總動員令,將全國臨戰地區劃分為五個戰區,並將大批主力部隊調往上海方面。25日,根據國共兩黨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0月12日南方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改編後,立即開赴華北、華中敵後作戰。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結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國民黨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修改一些反動條例,召開國防會議,研討抗日方針大計。1938年3月,國民黨在武昌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抗戰建國綱領》,選舉蔣介石為國民黨總裁、汪精衛為副總裁;並決定成立國民參政會,聘請毛澤東等七人為中共方面的參政員。在此前後,國民黨的軍事政治機構也作了某些調整,任命朱德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聘任周恩來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等等。全國呈現出一派民族團結、一致抗日的新氣象。

國民黨的這些進步表現,得到全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歡迎和支援。但國民黨主張的政府與軍隊抗戰的路線是片面的抗戰路線,它不同於中國共產黨主張的全面抗戰的路線。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了必須發動全民參加抗戰的全面抗戰路線。1938年5月,毛澤東作了《論持久戰》講演,科學地論證了抗戰必然持久,最後勝利必然屬於中國,並提出瞭如何堅持持久戰及爭取抗戰勝利的基本方針。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團結了全國人民,鼓舞了軍民的抗日鬥志。

抗戰初期,國民黨對抗戰是比較積極的。國民黨可使用於第一線的兵力約一百萬,全部投入正面戰場,確保了重要陣地與地區,消耗疲憊日軍有限之兵力,粉碎其“速戰速決”戰略,從而迫日軍於平津、津浦、平綏、平漢、太原等地會戰,並且強使日軍增兵上海,日軍被迫從由北向南的作戰改為自東向西,乃有四個月的京滬會戰,三個月又二十五天的徐州會戰,四個月又二十三天的武漢會戰。在一系列會戰中,廣大愛國官兵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兩將軍,奮不顧身,首先為國捐軀;營長姚子青率全營戰士戰鬥到最後一個人;第五二四團副團長謝晉元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師長劉家琪率部血戰五晝夜後壯烈犧牲;第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堅守滕縣,城陷時血刃數敵壯烈殉國,等等。他們英勇抗戰的精神不斷地激勵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為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八路軍、新四軍積極開展敵後抗戰。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晉北平型關首戰告捷(見平型關戰鬥),取得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大勝利。一二○師團政委朱昆吉在河間齊會戰鬥中三次負傷不下火線,最後身中六彈壯烈殉國。一二九師第三營營長趙崇德率部夜襲陽明堡機場,一舉焚燬敵機二十四架,有力地配合了太原保衛戰。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並在戰鬥中不斷成長壯大,建立了許多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

抗戰爆發以後,中國軍隊對日軍之攻勢,採取戰略防禦的方針,在作有限度的抵抗消耗疲憊日軍之後轉移後撤。在一年又四個月的時間內,日軍佔領了北平、天津、青島、上海、南京、廣州、武漢等主要城市。蹂躪了東半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儘管這樣,中國軍隊的初期抗戰,仍然具有重大意義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抗戰打破了日軍挾其優勢軍備,行連續不斷之攻擊,迅速殲滅中國野戰軍,奪取戰略要地,迫中國屈服的企圖,宣告了日本“速戰速決”政策的破產,粉碎了它“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中國的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擴大戰場,分散敵人兵力,消耗敵人戰力,從而達到阻止敵人前進及建設長期抗戰力量之目的。

戰略相持階段的開始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以後,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由於戰線延長、兵力分散、預備兵源枯竭,以及國內財政經濟困難,被迫改變侵華的方針和策略。在政治上,日本對國民政府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企圖引誘國民政府降日反共,從而達到其“以華制華”的目的。在經濟上,加緊掠奪佔領區資財,建立所謂“長期自給體制”,以克服財經困難,達到其“以戰養戰”的目的。在軍事上,日軍停止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改取以保守佔領區為主的方針,對侵華兵力部署進行調整,在南京成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統一指揮侵華日軍(不含關東軍)。為了對國民政府施加壓力,繼續向正面戰場發動了南昌、隨棗、長沙(兩次)、桂南、豫南、上高、晉南等次戰役,但除了佔領海南島、南昌、晉南外,其他地區並無進展。自1939年起,日本陸海航空隊不斷向中國戰略的重要目標重慶、成都、貴陽、昆明、衡陽等地實施戰略轟炸,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與此同時,日軍為保住佔領區,集中兵力企圖首先摧毀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爾後分散兵力佔領要地建立據點,逐步削弱並最後消滅八路軍。他們在大量偽軍配合下,實行三光政策,肆意殺害無辜群眾,但八路軍在廣大群眾支援下,艱苦奮戰,牽制了日軍主力部隊,有力支援了正面戰場。由於中國軍民的頑強抗擊,使日軍的進攻沒有收到殲滅性的效果,而中國抗戰所面臨的許多艱險局面也逐一渡過。

隨著日本侵華方針的轉變,國民黨內部以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分子,對抗戰完全喪失信心,公開叛國投敵,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組織偽軍,充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幫凶。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主要當權派,雖然繼續抗戰,但已由抗戰初期的聯共抗日,轉向防共抗日。1939年1月,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五屆五中全會, 雖然繼續部置對日抗戰, 但同時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通過“整理黨務”的決定,設立“防共委員會”。6月,蔣介石祕密頒發《共黨問題處置辦法》。11月,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上,還作出了由“政治限共”進到“軍事限共”的決定。在此前後,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長期進行包圍封鎖,不斷製造反共摩擦。1941年1月,國民黨製造的皖南事變,包圍襲擊新四軍,對抗戰事業造成重大損害,遭到中國共產黨和廣大愛國軍民的憤怒譴責和國際輿論的普遍反對。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關頭,於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召開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確定不斷鞏固與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用長期合作來支援長期戰爭,重申全黨必須貫徹獨立自主放手組織人民抗日武裝鬥爭的方針;並把主要工作方面放在戰區和敵後。敵後軍民根據中共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華南”的方針,進一步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粉碎了敵人多次圍攻和“掃蕩”。特別是1940年8月至12月進行的百團大戰,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有力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鬥志。同時,領導根據地軍民建立三三制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發展生產,使八路軍和敵後戰場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到1940年底,八路軍、新四軍等已發展到五十萬人,抗日民主根據地人口達一億多,成為堅持長期抗戰的中堅力量。

中國成為太平洋戰爭的主要戰場

1939年9月,德國向波蘭發動進攻,英、法等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日本襲擊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8日,美國、英國對日本宣戰;9日,中國政府正式對日本宣戰,同時宣告對德、意兩國處於戰爭狀態。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二十六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對軸心國共同行動的宣言,結成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次日,蔣介石接受同盟國的推舉,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指揮本戰區的盟軍共同對敵作戰。中國戰區在太平洋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當時日本陸軍總兵力為二百一十多萬,在日本本土約三十五萬,用於中國戰場(包括中國東北地區)一百四十萬,佔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相當於它南進兵力的三倍多。因而,在整個太平洋戰場上,中國作為主要戰場,鉗制了日軍的大部兵力。中國軍隊為了配合美、英軍的對日作戰,進行了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被重重包圍,經過十天東突西走的苦戰,付出了高於香港作戰兩倍多的犧牲,才脫離中國軍隊的包圍,反轉北退。這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遭受的第一次大失敗。同年3月,日軍進攻緬甸,英國守軍告急,中國以陸軍第五、第六、第六十六軍組成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以重大的傷亡及幾年的艱苦作戰,終於配合盟軍將日軍趕出緬甸,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日軍為了把中國佔領區變成其穩定的戰略後方和兵站基地,對敵後戰場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毀滅戰和連續的“掃蕩”,並構築大量的封鎖溝、封鎖牆和公路網,對敵後戰場進行分割封鎖。由於日軍的連續“掃蕩”和摧殘,加上華北地區連年災荒,致使敵後軍民遭到極端嚴重的困難。至1942年底,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六分之一,人口由一億下降到五千萬以下,八路軍、新四軍由五十萬人減至四十餘萬人。部分根據地變成游擊區或敵佔區。幹部損失很多,財政經濟十分困難。為了戰勝困難,中國共產黨先後提出和實行了對敵鬥爭、精兵簡政、統一領導、擁政愛民、發展生產、整頓三風等一系列正確政策。敵後軍民團結一致,克服了嚴重困難,堅持了敵後抗戰,從各方面積蓄力量,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英出於牽制日本侵略軍的戰略需要,積極援助中國進行抗日戰爭,向國民政府提供了財政與物資援助,並廢除了在華治外法權。1943年11月,美、英兩國首腦還邀請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共同協商對德、日作戰的計劃,並發表了《開羅宣言》。由於中國軍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成為世界四大強國之一,並且是聯合國發起國之一。

抗日戰爭的最後階段

1943年,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歐洲戰場,同盟國轉入戰略反攻,法西斯軸心集團開始瓦解;在太平洋戰場,美軍攻佔了瓜達爾卡納爾島,從而轉入戰略反攻。日本為了挽救其軍事上的不利態勢,於1944年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國民黨由於實行儲存實力、避戰觀戰的政策,使它的軍隊日益腐化,喪失了戰鬥力,造成國民黨軍的大潰敗,丟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片國土。日軍打到了貴州獨山,逼近貴陽。西南大後方人心惶惶,為抗戰以來未有的險惡局面。國民黨軍隊在豫湘桂戰場上的軍事崩潰,表明了國民黨統治區政治、經濟的嚴重危機。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一黨專政,實施一系列反共反人民的措施,嚴重地喪失了民心。在經濟上,國民黨官僚資本壟斷操縱,大發國難財,致使大後方經濟凋敝,通貨膨脹,民不聊生,廣大人民的抗日積極性受到嚴重壓抑,從而促使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強烈要求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組織民主聯合政府。美國政府為了幫助國民黨擺脫危機,派遣赫爾利來華“調處”國共兩黨關係,致使中國的政治局勢更加複雜化了。

與此相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從1943年夏秋開始在反“掃蕩”、反“蠶食”、反“清鄉”鬥爭中,逐步恢復和擴大根據地;並從1944年起乘日軍抽調力量於太平洋戰場和實施打通大陸交通之際,向日軍展開了區域性反攻,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並使敵後戰場得到擴大。到1945年春,解放區已發展到十九個,總面積約九十五萬平方公里,總人口九千五百萬,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軍隊發展到九十一萬,民兵二百二十萬。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前夕,中國的兩大政黨都在為抗戰的勝利與重建國家,制定路線、方針及政策。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總結抗日戰爭及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政治路線(見彩圖)。

同年5月5日至21日國民黨在重慶召開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所確定的路線,仍然是一條堅持獨裁、抵制聯合政府、搶奪勝利果實、準備內戰的路線。兩個大會表明了國共兩黨對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兩種不同的立場和態度,它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程序和革命的發展。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並向中國東北日軍佔領區進軍,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失敗。中國軍隊積極配合盟軍的攻勢,進行了全面大反攻,日本終於在8月15日正式宣告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簽署了投降書。至此,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結束。

中國軍民在八年抗戰中,承受了最大的民族犧牲,付出了無比高昂的代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人民傷亡一千八百餘萬人,中國軍隊傷亡三百八十餘萬人,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達一千多億美元。八年中,解放區戰場斃傷俘日軍五十二萬七千餘人。據日本方面統計,日軍被中國軍隊殲滅一百三十三萬餘人(不包括其在東北地區前六年中的傷亡數和在滇緬作戰中被中國軍隊斃傷數)。日本戰敗後,向中國投降的日軍共一百二十八萬三千人。此外,解放區戰場殲滅偽軍一百一十八萬六千餘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來之不易,它是中國各族人民近百年來反抗外國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壯烈光輝的篇章。

參考書目

龔古今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1983。

羅煥章等:《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軍事科學出版社,北京,1987。

參考文章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用的武器和部隊編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