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詩瑪

[拼音]:Rang Bao'er

[英文]:Jean Paul (1763~1825)

德國小說家。 1763年3月21日生於菲希特爾山區的馮西德爾,原名約翰·保爾·弗里德里希·裡希特爾。父親是鄉村教師,1765年起在約迪茨村當牧師和管風琴師。讓·保爾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1776年在施瓦岑巴赫村的拉丁文中學求學。1779年轉到霍夫的文科中學。不久父親去世,家裡的境況更不如以前。1781年中學畢業後,去萊比錫大學攻讀神學。1784年因負債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1/244487.html' target='_blank' >黃壤胄#詡蟻緄奔彝ソ淌託⊙Ы淌Α4笱幣芽夾醋鰨?790年前的作品,如《格陵蘭的案件》(1783~1784)和《魔鬼檔案選讀》(1789),是一些譏刺性的對答或警句。1790年後,他經歷了年輕親友的自殺或早故,逐漸改變了憤世嫉俗的人生態度,轉向對人類狹隘生活的愛,形成了一種幽默的人生態度。他的大部分小說,就是在此後10餘年中創作的。從牧歌式的短篇《武茨》到《少不更事的年歲》,這些情趣盎然的奇特創作,給讓·保爾帶來盛名。1795年發表的《黑斯佩羅斯》(即《黃昏星》)引起了魏瑪的文人如維蘭德和赫爾德以及一些喜愛文學的女士們的注意。1796年夏他步行去魏瑪,受到赫爾德等人的親切接待,也見到歌德和席勒。他與赫爾德結成終生的友誼。1797至1798年去萊比錫、魏瑪等城市。1800年在柏林與卡羅莉娜·邁耶結婚後,住在邁寧根和科堡等地,1804年定居拜羅伊特,從事寫作。1825年11月14日在拜羅伊特逝世。

讓·保爾在他的《美學入門》中把小說按內容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所謂“義大利派”,小說中的人物屬於貴族階級。第二類是“德意志派”,人物屬於市民階級。第三類是“荷蘭派”,作者以幽默的筆調描寫下層社會人物,猶如荷蘭風俗畫。

標誌著讓·保爾創作的轉折點的《奧恩塔爾的快樂的教師馬利亞·武茨的生平》(簡稱《武茨》),是幽默小說的典型。作者用第一人稱敘述鄉村小學教師武茨的童年,在寄宿學校的生活,與尤斯蒂娜的戀愛和結婚,直到他43年後年邁病逝的情況。這篇傳記式的短篇描繪一個知足常樂的小市民在狹隘的天地中的生活瑣事。《武茨》是作為長篇小說《看不見的共濟會》的附錄,於1793年發表,當時不為人重視,但幾十年後,當讓·保爾其他小說已不流行時,它仍為人們所傳誦。

《看不見的共濟會》是讓·保爾的第一部未完成的長篇教育小說。主人公古斯塔夫是一個貴族的兒子,出生後在地洞中受了8年黑恩胡特教派的養育,隨後由讓·保爾(作者充當小說中的人物)給以人文主義的薰陶。作者通過這樣一個受過雙重教育的青年在社會上的經歷,表達了他的教育理想。

《黑斯佩羅斯,或四十五個狗郵日子》(1795)是作者的成名作。主人公維克托是一個“維持”型的人物,他成長於牧師家庭,不知道自己是貴族出身,在宮廷陰謀的糾紛中發展了自己的人格。這部感傷主義的小說,受到英國小說家菲爾丁和斯特恩以及德國小說家維蘭德的影響,洋溢著強烈的情感。

《昆圖斯·菲克斯萊因的生平》(1796)是一篇牧歌式的滑稽故事,諷刺一個自得其樂的恭順的小市民菲克斯萊因。這篇小說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花卉、果品、荊棘畫或窮人律師齊本克思的夫婦生活、死亡和婚禮》(1796~1797)這部小說,可說是德國第一部現實主義的婚姻問題小說,早於歌德的《親和力》15年。齊本克思不滿意妻子萊乃特只顧家庭瑣事,擾亂他的創作,後來他假裝死亡,與娜塔莉結婚;而萊乃特也嫁給了他的一個朋友。當時的評論家非議這部作品的道德觀念,但它再版次數最多,並譯成英、法、意、俄等文字。小說還插入譏刺辛辣的《死去的基督的演說辭》(由斯塔爾夫人譯成法文)。讓·保爾的這部近乎牧歌體的諷刺幽默小說和《少不更事的年歲》被歸入“德意志派”小說一類。

《巨神》是讓·保爾創作10年之久的鉅著,作為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對立面,它包含著對脫離社會現實的唯美主義、對古典派和浪漫派的美學理論和對批判哲學的看法。作品中有些人物是以魏瑪的文人,如歌德、席勒和赫爾德為模本的。小說表現一個小國國王害怕鄰國把剛出生的王位繼承人阿爾巴諾害死,與一個伯爵交換了嬰孩。阿爾巴諾的成長、教育、愛情,與他的導師、朋友和女友的關係,構成複雜離奇的情節;其中重要角色由於荒誕的“巨神主義”而象希臘神話中的衝擊天庭的巨神們一樣遭到毀滅,只有阿爾巴諾通過內心的力量解放了自己,最後接了王位。

《少不更事的年歲》(1804~1805)是一部講青少年成長經過的小說。瓦爾特和伏爾特是一對不同性格的孿生子。前者有高度的幻想力,是一個熱情奔放而未成熟的青年,有一顆誠摯的心;後者少年時出走,學會了吹奏笛子,有了社會經驗,老練實際,是個諷刺家。按照一個富翁的遺囑,瓦爾特經歷多次的考驗後,將得到一筆巨大的遺產,伏爾特幫助他的兄弟去經受考驗。小說只寫到伏爾特離開了他的兄弟,考驗未曾結束。作品未最後完成,其中的插曲《一個瑞典牧師的幸福》是一篇著名的散文。

讓·保爾的作品還有中篇小說《卡岑貝爾格博士的溫泉旅行記》、文藝理論著作《美學入門》(1804)、教育著作《萊瓦那或教育學》以及政論文《對德國的和平宣講》、《德國的曙光》等。其中《萊瓦那或教育學》曾得到歌德的讚許。

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二、三十年中,讓·保爾的小說深為讀者所喜愛。他的創作思想受到18世紀英國諷刺作家斯威夫特和其他小說家,尤其是感傷主義作家勞倫斯·斯特恩的作品的影響。他的作品對浪漫主義作家、音樂家(例如舒曼年輕時期的作品《蝴蝶》)、畫家(例如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和後來的小說家如施蒂弗特、凱勒等,以及英國作家柯爾律治、卡萊爾,法國的斯塔爾夫人等,都產生過影響。

讓·保爾的小說形式散漫,結構鬆懈。他隨心所欲地插入評語、雜感、讀書摘記、歷史瑣事、對當時文學與哲學的批評等,以致故事情節不集中。有時用語機智或比擬怪僻,塑造人物形象大多停留在主觀幻想的階段。

19世紀的文學史家把讓·保爾看作是一個幽默作家,與歌德和席勒所代表的注重完美形式和崇高情感的古典派對立。20世紀初,詩人格奧爾格和他的學派提出對讓·保爾創作的重新評價時,不再把他單純地看作牧歌幽默小說作者,而是注重他夢幻般的畫幅中的語言魅力。科默雷爾發表論讓·保爾的專著(1933)之後的文學史家愈來愈趨向於對讓·保爾的著作進行多種風格的研究。

參考書目

M. Kommerell, Jean Paul, Frankfurt a. M., 1933.

Uwe Schweikert, Jean Paul,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