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豐,G.-L.L.de

[拼音]:Shi Tao

中國清代畫家。清初四僧之一。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明宗室靖江王贊儀的十世孫,明亡後出家為僧,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他的生年有1636、1641、1642年諸說,卒年有1705、1710、約1718年諸說。順拯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0751.html' target='_blank' >渭河?1645)父享嘉被殺,他削髮為僧,參禪證道,曾拜松江名僧旅庵本月為師,漫遊名山,屢上安徽敬亭山、黃山。中年時畫名布揚四海,從敬亭山遷居南京,曾在南京、揚州兩次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見,並奉獻《海晏河清圖》。晚年定居揚州,與上層人物交往較密切。他一生坎坷曲折的經歷,使他的內心充滿了複雜矛盾,並強烈地反映在詩文書畫中。

石濤善畫山水,兼工蘭竹。山水畫自成一家,既善於借鑑前人之長,又注重外師造化。早年居安徽宣城時,與梅清交善,受其畫風影響,山水多用方折線條和虯結皴法,景色奇秀、蒼渾,同時還廣泛學習宋元明諸家技法。他不宗一家,博採眾長,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特別是主張從自然中吸取創作源泉,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以真切的感受,攝取山川千變萬化、生動奇異之態。曾數遊黃山,視黃山為師友,創作了大量體現黃山特徵和風神的作品。他的山水新穎奇異、蒼勁恣肆、縱橫排奡、生意盎然,在景色、構圖、形體、筆墨、風格、意境各方面,都呈現出生動多變的藝術特徵。

在石濤多變的畫法中,也有共同的基本特點:

(1)用筆靈活:粗細剛柔、飛澀徐疾兼施並用,多用粗筆勾山石,細筆剔蘆草、松竹。中鋒線條流暢凝重,側鋒線條幹而鬆柔,一波三折,方圓結合,秀拙相生。皴法主要源於董源、黃公望一派的柔性用筆,作披麻、解索皴,或細密,或簡練,或溼潤,或乾枯,有時亦作方硬的折帶皴或淋漓的拖泥帶水皴。

(2)善於用墨:濃淡相兼、幹以溼出,尤其喜歡用溼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渾厚之態。有時惜墨如金,筆簡墨淡;有時潑墨如水,濃重滋潤,使景色呈現輕淡、蒼茫、朦朧、悠遠等變幻無窮的意境。

(3)構圖新奇:一變古人和四王三重四疊之法,往往破空而來,出奇制勝。尤善用擷取法,以特寫的手法傳達深邃的境界。

(4)講求氣勢:運筆恣肆,潑墨揮灑,不拘小處瑕疵,追求全域性豪放鬱勃的氣勢和巨集博奇異的境界。

(5)技法豐富多變:善於用點,不拘成法,畫煙雲或漬或勾或染,畫樹畫水亦具特色。總之,石濤運用千變萬化的畫法,描繪出山水的千姿百態,從各方面揭示客觀自然之美,為山水畫的創新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的存世山水畫很多,代表作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故宮博物院),為師造化之佳構。《清湘書畫稿》(故宮博物院)集詩、書、畫於一紙,山水、花卉、人物具備,為50餘歲時精品。《潑墨山水》,滿紙飛動,集筆墨變幻之大成。《淮揚潔秋圖》(藏於南京博物院),幾乎全用點法畫成,為石濤用點的典型之作。《雲山圖》(故宮博物院)以擷取法取景,表現了他構圖上的特點。《採石圖》,繪南京採石磯風景,為寫實之作。這些作品,從不同方面顯示了石濤山水畫的藝術特色。

石濤的花鳥、蘭竹,多用水墨寫意法,行筆爽利峻拔,用墨淋漓簡練。存世佳作有《梅竹圖》、《墨荷圖》、《焦菊圖》、《竹菊石圖》(均藏故宮博物院)等。他還精通畫理,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為清代重要畫論著述。他的藝術對當時和後世影響極大。與朱耷、漸江、石谿合稱四僧,與石谿並稱二石,與漸江、梅清等人被稱為黃山派。其山水、花鳥影響清代中期的揚州八怪,而且還給近現代的不少重要畫家以深刻的影響。